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要求个体学会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将自主学习定为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之一,有效教学的研究聚焦于学生学会学习。然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却难以展开,除了现行教学评价致使教师对其忽视外,还存在实践操作上的困难,因为自主学习涉及要素繁杂,学习心理过程内隐,使教师难以找到出发点和缺乏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所以,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应有追求,其中首要任务是要在理论上明确:自主学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培养这种能力要遵循哪些步骤。通过文献综述可知,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源于成人学习的需要,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计划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和自我评价学习结果,每种能力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有其独特的特点,即学习动机的强化与学习效果正相关,学习内容较为固定,学习方法受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学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学习过程受到学校和老师的监控,学习评价由老师进行,在此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为将教学内容构建成知识结构,即:从教学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对概念间的关系进行联结,使材料内容呈现为一个知识网络结构。同时,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效”的标准之一为学生构建有效的知识结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步骤则参考“智力动作分阶段形成的理论”,即“动作定向”“物质化”“有声语言”“无声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五个阶段。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阶段可定为观察、模仿、自我控制和自主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化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须要化为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思维导图具有知识结构可视化功能,可以将信息的线性排列转化成关键信息的发散性结构,有助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绘制要求新旧知识间联结,这就实现了意义学习;思维导图为知识加工过程提供直观工具,将文字材料转化为思维导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便于对学习做出监控和评价。同时,思维导图的绘制是内部思维的外显方式之一,思维导图的绘制是个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同时发生的过程,对比、联想、反思等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制图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的媒介作用,让抽象的智力活动体现为可以操作、也可供模仿的制图步骤。借助思维导图这个“物质”完成心智活动内化要经历接受、应用、适应三个阶段。接受,即模仿给定的范式,学习思维导图规则;应用,即学习者依据思维导图规则和建议,将其运用于实际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风格,直至成为极为自然的学习方式;适应,即不断掌握绘制各种类型的思维导图的技能,将其迁移到所有学习中,让其得到完全内化,并可以达到“忘形而得意”之境。思维导图的知识结构可视化优势正好满足了自主学习能力中的“物质动作化阶段”。思维导图的知识结构可视化功能符合自主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的需要;思维导图的知识模块化能将知识体系细化为知识模块,把宠大的知识体系细化成小的知识模块,借助有效的记忆储存策略,让学习者逐个学习知识模块,从而产生学有所得的成功体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模仿和操作。同时思维导图的绘制主体经历接受、应用、适应三个阶段也就完成了智力动作的“动作定向”“物质化”“有声语言”“无声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五个阶段的任务。研究以初中生物教材为对象。首先,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功能和特征;其其次,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再次,绘图主体由教师逐渐转向学生;最后,学生独立绘图。评价方法有三种:一是为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呈现一篇材料的知识结构,从而对所作假设进行验证,评价维度为是关键词的正确性、关键词的联结关系、关键词的排列与生活经验的联结程度和对知识结构的记忆效果;二是结合学校的常规检测,从而对其实际教学功用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访问,检查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活动带来的变化。通过研究可知,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能有效呈现知识结构,促进知识储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提高了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策略的策略,而且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当然,在使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时,还需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科目教学特点差异进行灵活调整,并与其他教学方法混搭使用,方能达到最佳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