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观斗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dickens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斗山构造处于四川盆地川东南褶皱构造带与川中隆起带南段的过渡部位,位于华蓥山断裂带西侧,同时受到川中硬性地块与华蓥山断裂带的共同影响。川南地区观斗山构造是川南帚状构造带西南边部典型的北东向褶皱,一直以来人们对观斗山构造所做的研究较薄弱,且多为地表地质特征研究,对其成因和演化并没有展开具体研究。本文从全球构造活动论的观点出发,以二维地震剖面解释与钻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等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通过平衡剖面技术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手段,对观斗山构造的特征和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符合实际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的构造地质认识,分析了研究区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与构造演化史,取得认识如下:(1)几何学特征:观斗山构造垂向上存在三套滑脱层,具有分层变形的特征。从下至上可分为三个变形层,下变形层为基底-震旦系,沿基底与盖层分界面附近滑脱形成的断层滑脱褶皱;中变形层为寒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沿中下寒武统滑脱层滑脱冲断形成断层,其后反向断层出现,两个断层围限成冲起构造,断层消失于嘉陵江组滑脱层中;上变形层为嘉陵江组至地表,沿嘉陵江组滑脱层滑脱形成的突破至地表的逆断层。(2)运动学特征:观斗山构造以中下寒武统主滑脱层为界,上下地层位移缩短量存在明显差距。滑脱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整体的构造变形变位特征与强度,吸收了一定的构造变形量与变位量,使上下构造特征产生明显差异。从北往南滑脱层对上覆地层的控制逐渐加强。对盖层整体而言从北往南,整体变形减弱。每条测线从下至上地层缩短量普遍增大,推测为上部地层经历的构造运动次数与强度较大,而盖层整体卷入的变形次数较少及中下寒武统主滑脱层存在导致深部变形微弱的缘故。(3)动力学特征:观斗山构造为中晚三叠世受到南东-北西向双向挤压力的作用沿中下寒武统滑脱层滑脱形成由背冲断层围限的冲起构造。(4)构造演化史:观斗山构造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受印支期北西-南东向的挤压沿中下寒武统软弱层滑脱形成断层,其后反向断层出现,构成冲起构造,为观斗山构造中最突出特征;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沿基底与盖层滑脱面形成断层滑脱褶皱,上部地层变形加强;新近纪,再次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沿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滑脱出现逆冲断层突破至地表;而后继续受喜马拉雅期的影响,盖层普遍发生变形加强与强烈隆升剥蚀;至今地表观斗山构造核部剥蚀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两翼为侏罗系地层。
其他文献
随着出国留学人数和归国人数的日益攀升,中国出现了"出国热"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海归就业问题在研究领域中日益引发关注。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海归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
教师流失现象一直是困扰幼儿园的重要问题,面临着一边是幼儿园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另一边是不断有教师甚至骨干教师流失的矛盾。随着教育改革进入常态化、深入化.管理理论的
目的 :探讨用阴道侧穹窿封闭联合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292例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正>2014年2月至4月,凯业必达针对海外华人进行在线调查,所有受访者都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其中1/3的受访者已在海外工作超过10年,1/3取得美国国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了海
<正> 汉语的形容词中,有一种三音节的,如“白茫茫”、“水灵灵”、“笑呵呵”等,它们的第二和第三个音节是重叠的.这种形容词一般称作ABB式的形容词.ABB式的形容词在不少的语
<正>心肺复苏(CPR)持续时间超过30min者称为超长CPR。随着新技术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心搏、呼吸骤停经较长时间抢救复苏成功已成为可能[1]。在施行超长CPR的过程中提供连续不间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随着同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供需矛盾越发突出。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
通过记录沉积过程中每隔30 s的涂层质量,探讨了涂层材料转移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在电火花沉积过程中,涂层的质量呈抛物线状增加,初始沉积速率较高,随后逐渐降低,沉积120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