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斗山构造处于四川盆地川东南褶皱构造带与川中隆起带南段的过渡部位,位于华蓥山断裂带西侧,同时受到川中硬性地块与华蓥山断裂带的共同影响。川南地区观斗山构造是川南帚状构造带西南边部典型的北东向褶皱,一直以来人们对观斗山构造所做的研究较薄弱,且多为地表地质特征研究,对其成因和演化并没有展开具体研究。本文从全球构造活动论的观点出发,以二维地震剖面解释与钻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等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通过平衡剖面技术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手段,对观斗山构造的特征和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符合实际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的构造地质认识,分析了研究区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与构造演化史,取得认识如下:(1)几何学特征:观斗山构造垂向上存在三套滑脱层,具有分层变形的特征。从下至上可分为三个变形层,下变形层为基底-震旦系,沿基底与盖层分界面附近滑脱形成的断层滑脱褶皱;中变形层为寒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沿中下寒武统滑脱层滑脱冲断形成断层,其后反向断层出现,两个断层围限成冲起构造,断层消失于嘉陵江组滑脱层中;上变形层为嘉陵江组至地表,沿嘉陵江组滑脱层滑脱形成的突破至地表的逆断层。(2)运动学特征:观斗山构造以中下寒武统主滑脱层为界,上下地层位移缩短量存在明显差距。滑脱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整体的构造变形变位特征与强度,吸收了一定的构造变形量与变位量,使上下构造特征产生明显差异。从北往南滑脱层对上覆地层的控制逐渐加强。对盖层整体而言从北往南,整体变形减弱。每条测线从下至上地层缩短量普遍增大,推测为上部地层经历的构造运动次数与强度较大,而盖层整体卷入的变形次数较少及中下寒武统主滑脱层存在导致深部变形微弱的缘故。(3)动力学特征:观斗山构造为中晚三叠世受到南东-北西向双向挤压力的作用沿中下寒武统滑脱层滑脱形成由背冲断层围限的冲起构造。(4)构造演化史:观斗山构造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受印支期北西-南东向的挤压沿中下寒武统软弱层滑脱形成断层,其后反向断层出现,构成冲起构造,为观斗山构造中最突出特征;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沿基底与盖层滑脱面形成断层滑脱褶皱,上部地层变形加强;新近纪,再次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沿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膏盐岩滑脱出现逆冲断层突破至地表;而后继续受喜马拉雅期的影响,盖层普遍发生变形加强与强烈隆升剥蚀;至今地表观斗山构造核部剥蚀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两翼为侏罗系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