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子冲突话语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现象。它源自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同的观念、兴趣、经历、信仰和价值观。人们通常认为冲突话语是消极和毫无意义的。然而,若处理得当,它也可能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近年来,许多学者已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对其做了大量研究且收获颇丰。然而很少有学者对亲子冲突话语进行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的研究。人际意义旨在创建和维护交际双方的关系。该理论认为,说话人倾向于为听话人分配角色,这点十分适用于亲子冲突话语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三个子系统:语气、情态和人称角度探讨亲子冲突话语的人际意义,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引起亲子冲突话语的说话人的起始话语和听话人的非期待回答的典型的语气结构以及功能是什么?2冲突中家庭成员倾向于使用什么量值的情态谓体结构?不同的量值表达了什么人际意义?3亲子冲突话语中人称系统如何实现人际意义?作者从一部美国著名的家庭喜剧的前四季中共收集了114段亲子冲突话语。在仔细转录和深入分析后得出如下研究结果:第一,当说话人没得到他期待的回答时,冲突即产生。这种冲突起始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声明与反驳、问题与非正面回答和命令与拒绝。其中,声明、问题和命令的典型语气结构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此外,声明和问题通常表达隐含的人际意义,并对听话人进行说服以达成协议,命令通常是父母的特权,他们使用命令对孩子进行处罚和威胁。第二,父母倾向于使用高量值情态表达尤其是否定形式来单方面终止冲突。中量值情态表达使语气更为委婉,缩短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这也给听话人更多的协商空间。不同于中、高量值情态表达,虽然低量值情态使用频率最高,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表示可能性或能力。第三,第一和第二人称使用频率最高。“我”表达了说话人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包容性的“我们”和第二人称“你”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并借此迅速消除父母和孩子间的距离并建立一个面对面的平台使交流更真实。家庭成员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来指代第三方。此外,父母常用“宝贝”等称呼来弱化自己的命令语气以使其更易被孩子接受。孩子则常用“爸爸,妈妈”来向父母撒娇以达到目的或用其向父母的权威发起挑战。本研究拓宽了系统功能语法的应用领域并运用其三个子系统:语气、情态和人称系统对亲子冲突话语的人际意义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