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休息频率,固定的心房滞后,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这三种模式对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植入Identity Adx DDD5286型双腔起搏器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双腔起搏器治疗适应症,愿意参加本研究,并能够完成随访;2、自身心房率低于程控基本频率的患者。排除标准:自身心房率高于程控基本频率的患者。植入方法: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针穿刺左侧或右侧的锁骨下静脉,由针内导入指引钢丝,透视下顺序进入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引导电极导线插入右心房、右心室,并将电极导线分别插入右室心尖部、右心耳或者右室间隔部。使用起搏器分析仪调整并测定起搏基本参数,参数调整满意后将电极固定,将起搏器的脉冲发生器埋于胸前皮下。术后对起搏器进行程控:起搏器植入术后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打开休息频率模式;术后5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固定心房滞后模式;术后7个月DDD模式下打开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共随访9个月。选择分别于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打开休息频率模式,固定心房滞后模式,打开具有自动搜索功能的心房滞后模式2个月后随访时分别检查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随访:在8个月的随访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不适主诉,每次随访时均分别记录心房起搏百分比,测试心房和心室的起阈值、导线阻抗、P波及R波振幅。统计学方法:在9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每次随访中均记录患者的不适主诉,每次随访时起搏器均程控并分别记录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测试并记录心房和心室的起阈值、导线阻抗、R波及P波振幅。 结果:1、打开休息频率,固定的心房滞后,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模式与未打开该模式比较: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2、打开休息频率,固定的心房滞后,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模式与未打开该模式比较:患者无明显不适;3、休息频率,固定的心房滞后,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模式与未打开该模式比较:DCG24h房早次数和房速阵数明显减少;其中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效果最佳,其次为固定的心房滞后和休息频率模式;4、未打开休息频率,固定的心房滞后,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模式与术前比较:DCG24h房早次数和房速阵数无明显变化。 结论:1、休息频率,固定的心房滞后,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模式可以明显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中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效果最佳,其次为固定的心房滞后和休息频率模式;2、休息频率,固定的心房滞后,带搜索的心房频率滞后模式的开启降低了起搏器的耗能,延长了起搏器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