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领域的关键环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是营造学校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学生参与度具有复杂的结构(本研究中它包括课程参与、课外活动参与、人际关系、对学校的评价四个维度),能够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和质量。学业成绩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评价中的关键。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参与度(反映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反映教育结果)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联机制是什么?这就是本论文要回答的问题。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家庭背景对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影响很大。以往的研究注意到了家庭背景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但是家庭背景不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它通过影响学生参与度作用于学业成绩。这是本研究要进一步加以验证的。 本论文首先对学生参与度、学业成绩的关系作了理论分析,形成关系结构图;然后加入家庭背景变量,探讨了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形成分析框架;接着根据研究内容修订了《小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参与度调查问卷》并面向湖北、江苏、广东、河南这四个地区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发放,回收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40份,选用SPSS19.0和AMO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1、学生参与度和学业成绩显著相关,且学生参与度各维度通过一定的因果次序作用于学业成绩。2、课程参与和课外活动参与能够共同显著地解释学生数学成绩、英语成绩的差异,人际关系、对学校的评价能够显著地解释学生语文成绩的差异。3、在学生参与度的四个维度中,对学校的评价仅能解释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8.7%,远远低于其他三个维度的解释力。4、家庭背景不直接作用于学业成绩,它通过影响学生参与度间接地作用于学业成绩。 基于研究结果,本论文提出了如下建议:1、学校教育要回归过程以促进学生的高阶表现;2、根据学科差异性确定教育过程的侧重点:语文学科培育情感先行;数学学科课程内容为主,提升课外活动地位;英语学科以活动为中心;3、要考虑学生中的“例外”,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改进评价方式;4、以学生参与度为抓手,加强家校合作,促进不同阶层学生的受教育公平;5、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地位,设置增值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