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Erik.H.Erikson提出的,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考察了民办高校学生不同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在年级、性别和城乡来源等变量上的发展特点,并初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运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自尊量表对861名民办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年级特点,不同的同一性状态的发展趋势不同,同一种同一性状态的发展趋势在总的自我同一性、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的发展趋势略有不同;处于扩散型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延缓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和成就型同一性。这说明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很不成熟。 2.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在总的自我同一性和意识形态领域中不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男生在延缓型同一性和成就型同一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扩散型同一性和排他型同一性不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 3.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在总的同一性和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在人际关系领域,来自城市的一年级女生在扩散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一年级女生,而排他型、延缓型和成就型都不存在显著的城乡来源差异。 4.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自尊对不同层面不同状态自我同一性的预测作用不同。在总的自我同一性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拒绝否认对成就型同一性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扩散型同一性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对排他型同一性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意识领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扩散型同一性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父亲过度保护对排他型同一性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人际领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拒绝否认对成就型同一性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对排他型同一性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