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鸡血藤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为其质量分析评价提供物质基础。2.建立鸡血藤叶中总黄酮及没食子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测定10个不同居群样品的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及没食子酸含量,并对其质量进行分析比较。3.建立鸡血藤叶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10个不同居群样品的品质进行分析与评价。4.测定不同采收月份栽培鸡血藤叶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探讨其动态变化规律,为采收期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几方面的研究,最终为鸡血藤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对鸡血藤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析C13NMR、HNMR、DEPT135、MS等光谱数据,对其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2.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XA浸出物测定法的热浸法,测定鸡血藤叶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总黄酮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显色体系为NaN02-Al(NO3)3-NaOH,测定波长505nm。没食子酸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为Waters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溶液(10:90)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流速1mL/min,柱温35℃。3.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为Waters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00nm,进样量10μL。方法学考察:以没食子酸的色谱峰为参照峰,计算鸡血藤叶指纹图谱中其它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对其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进行考察。HPLC指纹图谱的分析与评价: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10个不同居群鸡血藤叶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共有模式的建立和相似度的计算。4.参照已建立的总黄酮及没食子酸含量测定的方法,测定不同采收月份鸡血藤叶中总黄酮、没食子酸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1.从鸡血藤叶7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得β-谷甾醇;从乙酸乙酯部位分得4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三萜类成分,1个为有机酸类成分,分别是鸡血藤叶甲素、鸡血藤叶乙素和没食子酸。另1个为白色粉末,仍在结构鉴定中。2.10个不同居群鸡血藤叶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7.08-13.76%;总黄酮含量具一定的差异性,为0.84-1.32%;没食子酸含量差异明显,为0.14-0.33%,其中栽培品的没食子酸含量普遍高于野生品,野生品中则以深圳产的含量最高。3.鸡血藤叶HPLC指纹图谱具13个共有峰,10批次鸡血藤叶共有峰面积和占总峰面积均大于90%。各样品色谱图与共有模式比较,相似度介于0.86-0.95之间,其中栽培样品与共有模式的相似度均高于0.9,两个GAP基地样品之间的相似度高达0.98,而野生品相似度大部分低于0.9。4.不同采收月份鸡血藤叶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波动范围较大,为7.23-14.95%,其中4-6月含量较平稳,6-9月呈递增趋势,9月份达最大值,之后缓慢下降。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为4.45-5.88%,其中7月至11月含量均较高,随后略有递减。没食子酸含量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达2倍以上,含量范围为0.226-0.757%,其中4、5、6月份含量较低,8、9月份达一小峰值,10月份略有下降,至11月份达到全年最大峰值,随后又呈递减趋势。此外,次年1-3月份样品的浸出物、总黄酮与没食子酸的含量均较前一年4月份的稍高。结论:1.p-谷甾醇、没食子酸及鸡血藤叶乙素为首次从鸡血藤叶中分得,鸡血藤叶甲素为首次从植物中分得的新天然产物。2.不同居群鸡血藤叶中浸出物、总黄酮和没食子酸等指标的含量差异较大,可能是由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样品的采集时间不一致所引起的。3.确立的鸡血藤叶HPLC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分离度较好,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良好;建立的共有模式中的13个特征峰可用于鸡血藤叶的鉴别;不同居群鸡血藤叶HPLC指纹图谱与建立的共有模式比较,相似度介于0.86-0.95之间,其中野生品相似度大部分低于0.9,提示野生品的质量相差较大,而栽培品相似度达0.9以上,GAP基地两批样品之间相似度高达0.98,表明栽培品的品质相对比较稳定。4.依据一年中鸡血藤叶的总黄酮及没食子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合叶的生长物候期,建议鸡血藤叶的采收以11月份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