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切除术后影像学随访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具有非常高的侵袭性,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约占CNS肿瘤的30%左右,占CNS恶性脑肿瘤的80%左右。脑胶质瘤大多呈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快,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发病率、死亡率和术后复发率都很高。目前,临床上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切除原则为在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由于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再加上颅内解剖结构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性,使得手术根治性切除非常困难;因部分病例手术不能彻底切除,即使是完整切除的肿瘤也仍存在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为预防脑胶质瘤复发,术后往往采取放化疗等治疗措施巩固手术疗效,但放化疗又可引起引起放射性坏死、假性进展等复杂的影像学改变,因此术后判断肿瘤复发与否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常规CT检查软组织分辨力较低,虽然可用于颅内肿瘤的诊断及定位,但观察肿瘤复发的早期改变仍有一定困难;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其组织分辨力高,而且可以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已经成为颅内肿瘤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监测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基于此,本课题研究以脑胶质瘤切除术后术中CT(intraoperative CT,i CT)为观察基点,观察分析术后随访影像,拟探讨脑胶质瘤术后好转及复发的影像学演变规律,为临床早期发现脑胶质瘤复发及合理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第一部分:脑胶质瘤切除术后病情好转的影像学随访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切除后病情好转的系列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演变规律,为正确认识脑胶质瘤切除术后好转的影像演变及合理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从我院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脑胶质瘤切除手术”、术后即刻在手术室内行i CT检查,且手术切除后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脑胶质瘤,有完整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的513例临床资料中,排除术前经放、化疗等治疗、有颅内其它病变、合并有颅内其它并发症以及影像学图像欠佳的病例,共250例,其中2次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脑胶质瘤复发的72例,剩下的178例根据术前影像与i CT表现对比、第一次手术后手术记录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综合判断为完全切除,且经二次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或结合临床和系列影像学资料判断为好转的病例。现选取此178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术后的系列影像表现。其中男100例,女78例,年龄11~74岁,平均(48±14)岁。所有患者手术完成后,均在手术室即刻行i CT检查,并于术后2周左右、3个月左右、6个月左右、9个月左右、12个月左右复查MRI图像。178例患者除全部行i CT检查外,术后一周内均行二次CT复查。其后复查以头颅常规MRI为主,其中术后2周左右复查者169例,3个月左右复查者171例,6个月左右复查者162例,9个月左右复查者153例,12个月左右复查者147例。使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计量相关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相关资料用率表示。178例脑胶质瘤完全切除的患者,从手术结束至术后12个月左右随访,残腔表现为由大至小,残腔内逐渐出现异常强化影而后又逐渐减少至消失;残腔壁由光滑至出现不规则的环状强化,并逐渐增大,后又逐渐减少至消失;残腔周围水肿先逐渐加重后又减轻。结果结论常规MRI检查可用于监测脑胶质瘤完全切除术后的治疗后反应,脑胶质瘤完全切除术后没有复发的患者,MRI平扫及增强不同时期影像显示术后残腔壁光滑、残腔逐渐缩小及残腔周围水肿随时间不同逐渐减轻。根据MRI动态影像表现可以对患者的疗效判定及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二部分:脑胶质瘤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动态演变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患者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系列MRI影像表现,探讨其影像演变规律,为早期发现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两次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72例,男40例,女32例,年龄21~69岁,第一次手术距二次手术最短时间1个月,最长56个月,平均20.4个月。所有患者均行术中CT检查,并于术后2周左右、3个月左右、6个月左右、12个月左右,以及2次手术前复查MRI图像,平均复查14次。结果52例肿瘤完全切除者,从第一次手术结束至术后12个月随访,肿瘤由切除干净至复发,残腔表现为由大至小,残腔壁由光滑至出现壁结节,残腔周围水肿由轻至重,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25.4个月;20例肿瘤残留者,从第一次手术结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早期复查残腔壁即可见壁结节,且逐渐增大,残腔缩小较快,残腔周围水肿加重较明显,从第一次手术至二次手术,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7.4个月。结论脑胶质瘤切除术后肿瘤复发和残留的患者,MRI平扫及增强不同时期影像显示:手术残腔壁早期出现壁结节,手术残腔早期闭合;随时间不同残腔周围水肿逐渐加重。在肿瘤切除术后影像随访过程中,壁结节的出现和残腔早期闭合可视为肿瘤残留和复发的可靠征象,根据MR动态影像表现的对比观察,可以早期发现术后肿瘤的残留和复发。
其他文献
Al-Mg系防锈铝合金凭借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而广泛用于小型船只的船体结构和大型船舶的上层建筑,其中5083铝合金在船体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5083铝合金属于中低强度的铝合金,在制造承载构件方面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通过合金化设计提高Al-Mg系防锈铝合金力学性能是必然趋势。1561铝合金是在现有Al-Mg系船用铝合金的基础上提高Mg、Mn含量,并降低杂质元素含量而开发出的一种新型防锈铝合金,以满
草鱼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传统的人工选育方法育种周期长,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是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的理想选择。在草鱼遗传育种的研究中,提高产量的性状往往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对与生长有关性状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生长性状是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重要的经济性状,受到微效多基因和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通过QTL定位(
目的:通过利用复合TGF-β1抑制剂PHBHHx微球对实验大鼠膝关节进行软骨下骨局部注射的方法,观察复合TGF-β1抑制剂PHBHHx微球通过调控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耦合过程来改善软骨下骨局部骨重塑的功能,从而进一步探讨软骨下骨对影响骨性关节炎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方法:制备载有TGF-β1抑制剂的PHBHHx微球混悬液,并选取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TβR1I+PHBHHx组(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俗称“蛏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水养殖贝类,其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推动了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年产量可达80多万吨。盐度作为海洋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由于受全球气候影响,高温、干旱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盐度突变势必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长等生物学过程。本论文则以缢蛏三个群体为实验材料,分别是连云港养殖群体(LYGSC)、新品种“申浙1号”群体(S
湍流大气中的激光传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光通信、成像以及遥感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课题。海上大气湍流功率谱受海水湿度的影响比陆地大气湍流功率谱更为特殊,海上大气光通信系统需要考虑到存在多个自由度的舰船运动,其信道建模相当复杂。截至目前,陆地大气光通信虽然已经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海上大气光通信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多个自由度的舰船运动规律的统计以及其对海上大气光通信链路性能的影响分析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都备
近年来,我国一直努力构建社会建设,其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是社会建设中的艰巨任务之一。自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带领大家汇集众多智慧,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牢牢把握国家现实与民生任务的紧密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众多关于民生建设的新思想、新方案、新要求,从而构成习近平民生观。党的十九大后,继续推进我国脱贫攻坚战、公平教育、重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全覆盖、生态文明等领域建设,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导致城市水资源的供需存在不均衡现象。为了契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本文将生产函数与系统动力学结合,建立了城市工业、居民生活以及综合用水供需的优化模型,利用生产函数计算供水量,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量时,将直线折旧法与加速折旧法进行对比分析,希望优化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管理。以苏州市为例,对比不同组合下的供需差额,设计了相应的应对方法,以找出满足节水
为了研究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不同比例混播对牧草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最佳混播比例。本试验以燕麦和箭筈豌豆为实验材料,设置了不同混播比例处理以及相应播量的单播处理,即C1(禾:豆1:0),C2(禾:豆3:1),C3(禾:豆1:1),C4(禾:豆1:3),C5(禾:豆0:1),混播比例是按种子粒数计算的,依据混播的播种量设置燕麦和箭筈
近几年来高速铁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兴起引领人类进入了全新的智能时代,这对高速铁路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智能高铁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实现自动驾驶、列车实时健康诊断等智能高铁新兴业务,需要基于车地宽带业务数据的高可信传输。然而,列车的高速移动性、电波传播场景复杂多变、频谱资源受限等问题都给智能高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全面认清高速移动车地通信场景下信道的变化机理,建立高
目的:探讨血清睾酮(T)和前列腺癌(PCa)发病及其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8年于北京医院行前列腺穿刺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行前列腺穿刺,且符合前列腺穿刺指征。在行穿刺前予以检测血清PSA、血清睾酮水平,纳入患者穿刺后的Gleason评分情况。对穿刺患者按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分为两组,并比较两组间数据。再对前列腺癌患者按照Gleason评分及血清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