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对1912—1927年这段时期内的中学学生管理进行研究,概述其不断变革的过程,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以期对当前中学学生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所借鉴。本文按照学生管理“去封建性”、“民主化”初探和“民主化”发展这样一条变革主线,将民国前期中学学生管理发展分为民国初年、“五四运动”前后和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而言,在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初创了资产阶级中等教育制度。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教育法规法令来清除清末具有封建性质教育管理思想。但是因为时间紧促,加上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只能是对旧式教育管理的部分改动,离近代民主主义教育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去除封建专制的学生管理思想及模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等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冲击,使得中等教育的对象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民}意识被唤起,他们为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发泄内心的不满,频频引发学潮,而普通中学学潮尤为严重。导致许多中学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所以,当时的教育者开开始转变原有观念,变革旧有学生管理模式,以解决当时存在的学生管理问题。对此,他们向美国学习,引进了学生自治会组织模式。但是由于学校管理者缺乏对这种管理模式内涵的真正了解和对“学生自治”没有热心和信心,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所以收效甚微。总之,这一时间段,是对于教育“民主化”的初步探索时期,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已经逐渐由单一的制度管理向人格化的管理转变,开始慢慢尝试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给予其民主的权利和独立自主的机会。但是由于当时民主思想刚刚传入中国不久,就学生而言‘,缺乏自治的能力。加上学校管理者误认为学生自治就是放任学生自己管理,学校不加任何指导与约束,这就导致“五四”运动以后学生自我中心急剧扩张,不愿接受他人的约束。从而造成了中国当时的学生管理在摆脱封建性的专制管理模式之后,又陷入了极端民主的管理误区。1922年的学制改革,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教育界人士针对王子癸丑学制存在的不合理性,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成果。新学制的指导思想具有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等内容,这体现了较浓的民主气息和较强的科学精神。进而也促进了当时学校管理的改革。在普通中学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手段由管理向训练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