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关系视阈下竺道生“理”思想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竺道生的“理”思想,尤其侧重于儒道佛三教互动的视角进行论述。论文的写作方式主要采取历史溯源、思想比较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来探究儒道佛三教对其的运用与引申,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来透视竺道生对儒道思想的吸收,从而在三教互动背景下对竺道生的“理”思想有一个更为系统、确当的认识。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三章为本文的研究基础。此章分析了竺道生思想与儒家心性理论、道家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的可能的影响与汲取关系。其中,竺道生的人人皆有佛性和都能成佛学说遥契了先秦儒家思想中人人皆有趋向完美境界的先天因素和都能成为尧舜的理论。而后,分析了竺道生对佛教中毗昙学与般若学的融会。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简要论述了竺道生生平与学思历程,于此过程中则可见其具体受到了哪些思想的影响,及其本人学思历程的逻辑发展。而后则从体、相、用三个方面对竺道生“理”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阐述。从体上说,竺道生的“理”思想可称之为“理体论”。他赋予了“理”以实体的地位及其相应的特性,并以之来统筹其佛学思想。从相上看,竺道生的“理”具有绝对性、遍在性、唯一性等特征,并统合了般若学中的中道不二学说、大乘之会三归一思想以及涅槃实相理论。从用上将,通过“理”,修行主体与观照客体之间通过“应感遂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成为修行主体达至涅槃境界的先决条件。最后一章节则论述了竺道生“理”范畴的学术价值。首先,竺道生的佛性论与顿悟说是佛学学风转变的关键,中国佛教学术之后的发展亦可追溯至此。其次,竺道生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涅槃学派的发展方向,间接影响了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以及禅宗的发展。最后则是直接启发了隋唐道教心性论的构建,通过禅宗明心见性说遥启宋明理学的发生。经过上述的考察,竺道生实以佛学义理尤其是般若学为其思想基础,在此之上融摄了儒家、道家以及玄学的相关理论内涵,并最终转向涅槃学说。其“理”思想的表层结构虽呈现有儒道理论的形态,但其实质内涵乃是佛教学说;即便采用了儒家或道家的术语或者思维方法,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则自觉的用佛学理论对其进行了检讨与修正。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离境退税政策对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阐述了中国离境退税政策的内容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本文又介绍了瑞典和新加坡这两个在该政策领域比较典型的国家,并且分析对比了中外离境退税政策的异同点。由于目前关于离境退税政策的参考文献中,没有学者具体验证过该政策到底对中国入境旅游业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本文建立了模型分析该政策的
学位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工智能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本文面向的视频混剪任务即是如此,人类剪辑师需要积累大量的视频素材制成素材库,再从素材库中选出合适的视频素材,一般剪辑一个3分钟的视频需要选择超过120个视频素材,如此耗费人力物力的工作完全使用人工智能替代。基于此,本文独创提出一种能够从自然
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大多以自然区、行政区、经济区、文化区为地理景观的划分依据。本篇论文则以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的划分依据。进行西南民族地区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不仅有利于学术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西南民族地区山地广布,普遍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结构性贫困问题突出。对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农业生产等问题的研究,探讨农作物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明清时期西南
唐娜·哈拉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跨学科的文化批评理论家,她的研究从生物科学着手,往返科学和文化研究的腹地,在后人类主义理论领域独树一帜。她的《赛博格宣言》一文成为“后人类”思潮的先锋旗帜,其理论研究涉及哲学、文学、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科学、人类学、现代艺术等学科领域,本文主要围绕哈拉维对生物科学话语的解构,以及其“赛博格”理论和“伴侣物种”理论,研究其中体现出来的后人类主义思想。第一章对后人类主义概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