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蕴含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湿地植物是其主要的生产者。地下芽库是湿地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之一,在维持物种多样性和植被演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湿地植物芽库和种子库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研究湿地植物芽库特征以及其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可更好地预测鄱阳湖洲滩湿地植被对年际间水位变化的响应,并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为了调查鄱阳湖洲滩湿地优势物种的地下芽库特征,并且研究芽库萌发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结果如下:(1)地下芽库共鉴定出6科11属12种植物。物种均为多年生湿生植物;物种种类最多的是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次之,其中禾本科、莎草科和水鳖科为优势科;植物主要以根茎繁殖;通过统计分析得到芽库密度为235.28±57.91个/㎡。其中灰化薹草、虉草等占绝对优势,作为主要的优势种。(2)随着深度增加,芽库密度降低,并且在0-10cm层芽数量最多,10-20cm层数量较少,20-30cm层数量最少,甚至有的植物(如黑藻)就没有芽的存在;芽的平均长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10cm层芽的平均长度最长(灰化薹草的芽在10-20cm层最长)。不同物种虽具有不同的芽形态但也存有共性:绝大多数植物芽的产生都与根、茎有关,有的甚至与两种都有关,但根茎的形态和芽着生的位置以及芽的生长方向又各有差异。(3)通过室内萌发实验,结果表明植物芽萌发率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干燥、湿润和淹水)具有明显差异,水淹条件可抑制植物的生长和萌发;对于植物芽萌发率,湿润条件>干燥>水淹。结论:鄱阳湖湿地植物地下芽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在芽的形态、不同土层的分布规律等方面,不同物种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植物芽的萌发率在湿润条件下最高,在水淹条件下最低。相同条件下不同物种的萌发率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