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观察大鼠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HO-1、JNK、p-JNK的表达规律、对神经功能、脑水肿的影响,以及应用诱导剂Hemin和抑制剂ZnPP后的变化情况。
2.探讨HO-1、JNK在ICH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第一部分:
1.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ICH组(ICH组)、氢氧化钠组(作为溶剂对照组,Na组)、Hemin组(诱导剂,H组)、ZnPP组(抑制剂,Z组)、生理盐水组(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同侧尾状核内注射生理盐水,NS组)。Na组、H组,Z组在造模前2h时分别经腹腔注入0.1%NaOH溶液、2.5%Hemin溶液、2.0%ZnPP溶液2ml/kg。
2.大鼠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向仪上,经立体定向向右侧尾状核区注入50μl自体血,NS组注入50μl生理盐水。
3.于造模后各时间点(6h,12h,24h,48h,72h,5d)用Berderson评分方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大鼠并取血肿及周围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O-1、JNK、p-JNK的表达及分布。
4.造模后48h(HO-1表达高峰时间点),采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造模后48h应用HE染色法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并将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将SD大鼠随机分组,制作ICH模型后,按时间点(6h,12h,24h,48h,72h,120h)分别处死并取血肿及周围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肿及周围脑组织HO-1含量的动态变化。在HO-1表达高峰时间点,分别比较ICH组、Na组、H组、Z组、NS组HO-1、JNK、p-JNK的含量变化。
结果:
1.ICH后大鼠出现神经功能缺损,3d达高峰;ICH组、Na组、H组与Z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ICH组、Na组、H组脑组织含水量高于NS组,Z组较ICH组、Na组、H组脑组织含水量降低。
3.在造模后6h,血肿周围有少量HO-1、p-JNK阳性细胞,12~120h HO-1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多,HO-1在48 h达到峰值,而p-JNK在72 h达到峰值。NS组病灶周围HO-1、p-JNK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且细胞着色浅,不同时间点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4.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HO-1、JNK、p-JNK蛋白表达趋势和免疫组化结果一致。
5.造模后48h(HO-1表达高峰时间点),Z组p-JNK的含量表达减少,与ICH组、Na组、H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
1.HO-1诱导的JNK参与ICH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2.针对HO-1表达的高峰期进行干预,抑制剂ZnPP可减轻Hb代谢产物的释放和对脑组织的损伤,而诱导剂Hemin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