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模拟的GOSAT大气CO2浓度数据的评价与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5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减少人类对气候影响估算的不确定性,研究全球碳循环、定量理解大气CO2的源与汇分布及碳浓度长期变化的趋势,需要获取高精度的全球大气CO2浓度数据。全球大气CO2浓度数据获取的手段可分为三种,地面观测、卫星遥感观测和基于大气输送模型的模拟。地面观测具有精度高的优势,但由于仪器昂贵、维护成本大,全球地面站点数量有限,限制了地面观测在全球大气CO2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基于遥感卫星的观测是大气CO2浓度获取的最新手段,其中GOSAT卫星是当前唯一一颗在轨运行的温室气体卫星,GOSAT为获取高精度的全球大气CO2浓度资料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障,随着反演算法的逐步改进,GOSAT卫星反演的CO2浓度精度有一定的提高。卫星观测获取的大气CO2浓度数据的验证及其不确定性评价分析有三种途径,一是地面观测,二是与其他卫星观测的比较,三是大气输送模型的模拟。由少数远离人类活动的地面观测不足以验证卫星在全球范围反演的精度;大气输送模型能模拟全球大气CO2浓度,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工具,模型能提供全球时空连续的大气CO2浓度数据,便于其他的分析。本研究采用先进的大气三维输送模型GEOS-Chem(v9-01-01)模拟2008年至2010年全球大气CO2的浓度分布,结合两套高精度的地面观测数据评价模型的精度,并与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的GOSAT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  利用GAW、TCCON两个地面观测网的数据验证了GEOS-Chem模拟近地表大气CO2和大气CO2柱浓度的精度。通过比较发现,模型模拟的近地表大气CO2浓度与GAW站点的浓度值相关系数大于0.65,差异在3.0±2.0ppm(约0.8%)以内。采用GEOS-5提供的核函数,将模型模拟的大气CO2层浓度转换为柱浓度XCO2后,与全球15个地面观测站点比较发现,模型模拟的XCO2与TCCON站点的差异为0.8±1.0ppm,约为0.3%。模型模拟的大气CO2柱浓度比近地表CO2浓度更加准确。  通过比较卫星观测和模型模拟结果发现,卫星GOSAT观测反演的大气CO2浓度总体低于模型模拟2.59ppm左右,与地面观测验证的结果相近。两套数据能一致的反映大气CO2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是两者表现出一定的的差异且差异在不同的区域上明显不同,在中国陆地区域显示了从0.6ppm到5.6ppm很大的差值变化,而在全球陆地区域为1.6-3.7ppm、美国陆地区域为1.4-2.7ppm。卫星GOSAT观测与模型模拟在美国陆地显示了0.81的相关性,高于全球陆地区域的0.67和中国区域的0.68。综合分析结果指出在中国区域卫星观测与模型模拟的不一致性高于美国和全球,尺度不匹配的问题不是引起两套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模型模拟采用的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卫星观测反演算法输入参数的不整合所引起的反演误差是造成两套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上世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深切改变着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我们所在以及未来即将经历的气候变化是末次冰期以来古气候变迁的延续。通过研究末次冰期尤其是MIS3这一现今气候古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随着GIS应用的普及和不断深入,空间数据量日益庞大。由于应用目的和专业背景的不同以及本身结构的复杂性,这些空间数据在坐标投影方式、数据格式及数据的语义等方面都存在很大
学位
《雅典宪章》认为:工作、居住、休憩、通勤是城市生活的四大方面。西方城市规划学者认为工作是第一重要性,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安居才能乐业”,研究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及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作为南方平原水网地区一种重要的地理单元,圩区在太湖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然广泛分布于太湖流域地
沿海平原是人地相互作用强烈的地带,是海洋和内陆的过渡区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上人口和城市多数集中在沿海平原,此区域成为城镇人工地貌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各种类型城
山地城镇受地理条件限制和影响,走类似于平原城镇“摊大饼”、单中心发展模式,必然引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山地城镇建设与实践近年来已成为多学科探讨的热点话题。城镇作
我的家乡是鱼米之乡,盛产莲藕。桐子湖的粉藕是出了名的。妈妈的拿手菜就是脊骨藕汤。冬至日,清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厨房却成为了妈妈的舞台。她定会迈着花仙子般轻盈的步
期刊
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过去许多学者对改革破冰之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功效和演进做了深入研究,政府也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稳定农地使用权和确权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