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于1990年7月21日正式建交。在这之前,由于两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皆存在巨大差异,加上冷战等历史限制,沙特一直与“中华民国”(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沙建交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但中沙建交后,两国的关系一直维持友好和平发展,创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间和睦相处、友好合作的典范。本文对中沙关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首先,两国建交前沙特与“中华民国”(台湾)的关系作为中沙建交的背景被提出。在概述台沙关系后,作者认为,台沙间经贸往来是双方保持关系的主要动力,也给中沙建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中沙建交后,这一关系也没有停止,并仍有发展,台湾也没有停止利用这一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拓展空间”的动作。这一事实要求中国重视在与沙特发展关系时既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更要注重合适的策略。其次,两国的建交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超智慧和娴熟的外交技巧。利用国内穆斯林展示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是赢得沙特对中国的好感的重要举措,在穆斯林交往的推动下,中沙间的经贸、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往从无到有,两国的民间外交最终促成了政治上的建交。中沙建交完全可以作为国际关系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利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观念”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这一研究路径对中沙建交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指出,沙特对中国的认识的改变主要缘自对中国国内穆斯林的认识,在看到中国自由的宗教政策后,两国慢慢以经贸、体育交流为桥梁,最终达到正式建交。第三,建交后,中沙两国的关系因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到提速,中沙间的经贸关系已经达到一种战略高度。中国的经济腾飞离不开沙特石油的供应,这是两国关系的重点,此外,中沙间的相互投资和贸易往来也不断上升。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得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注,中沙间已经完成了最高领导人的互访,而中国最高领导人已三次访问沙特。这些互访不仅巩固了中沙间的经贸关系,更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在处理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上,两国都表示互相理解和支持;除宗教交往外,两国的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领导人称赞“中沙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发展阶段”。中沙关系友好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中国对沙特的贸易逆差,台湾与沙特的关系等;而在国际因素上则有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与沙特接壤的伊拉克局势动荡,隔湾相望的伊朗核问题局势不明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未来的中沙关系。要应对这些问题,中沙两国必须加强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