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皮质计算的多步攻击检测与预测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多步攻击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安全形势越发严峻,传统的多步攻击检测和防御体系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数据价值不断增长,数据泄露事件呈上升态势,因此,研究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多步攻击检测和防御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技术在多步攻击检测各个阶段的不足展开研究,分别从告警预处理阶段、入侵会话验证阶段、入侵场景构建阶段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法,使多步攻击检测技术更加适应流数据的分析要求,实现新一代轻量级、智能化的多步攻击检测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告警预处理阶段,提出数据归并、删除冗余和噪声的新方法。本文针对现有告警处理技术因为过早使用聚类或数据挖掘等方法而导致入侵逻辑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告警预处理方法:基于告警“强关联性”的入侵动作抽取方法、基于时间约束的入侵会话重建及修剪方法,这些方法在告警预处理阶段,有效保证了入侵逻辑的完整性,同时,大大降低了噪声和冗余数据对后续各阶段的影响。比如,所提出的入侵动作抽取方法,充分利用告警的“强关联性”,按指定策略将原始告警分组,从而抽取入侵动作,避免打乱入侵动作的时间顺序;所提出的入侵会话生成方法,通过统计入侵动作的时间间隔来确定入侵会话的结束点,从而有效避免中断会话;而会话修剪方法可以迭代地移除会话中重复、冗余的动作和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会话的核心逻辑。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从原始告警中抽取入侵动作进而形成会话,还可以避免破坏入侵逻辑,大幅减少冗余和噪声数据,其性能表现优于现有方法。2、在入侵会话验证阶段,提出基于“影响力”模型的会话验证和修正方法。本文针对会话中所包含的随机噪声、动作次序错乱和动作缺失等会话问题,提出一种会话验证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入侵动作之间的“影响力”模型,来分析和发现潜在的会话问题,并通过计算综合影响值来修正会话。实际上,从原始告警中抽取的入侵会话并不一定反映真实的入侵过程,因为会话中可能引入了大量随机噪声、动作次序错乱等问题,这些问题很难在告警预处理阶段被发现,因此,需要对入侵会话进一步验证和修正。基于“影响力”的模型会计算某个动作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其他动作的影响值,而不像传统方法只关注相邻两个动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对于受环境破坏的入侵会话具有很好的验证和修正效果。3、在入侵场景构建阶段,针对现有智能算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在线序列学习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层级实时记忆脑皮质学习算法(Hierarchical Temporal Memory Cortical Learning Algorithm,下文简称HTM算法或脑皮质学习算法)的入侵场景构建方法。HTM算法有很强的抵御噪声的能力,具有优秀的持续在线序列学习的能力,非常适合分析入侵会话。为能够充分利用HTM算法的优势,本文对HTM进行了一些改进:首先,针对算法输入空间较小的问题(可表示的数据类型较少),提出一个有效扩充输入空间的编码方法;然后,针对HTM模型随着数据迁移过快的问题,本文提出入侵动作关联矩阵来延长HTM的“短期记忆”。另外,本文提出多个关联矩阵搜索策略,不同的策略可以生成不同的多步攻击场景,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对入侵会话进行连续地在线分析,并根据搜索策略构建入侵场景(或关联图),所建立的关联图节点少,动作关系简单,能更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入侵场景。总之,本文在分析现有多步攻击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告警预处理阶段、会话验证阶段和入侵场景构建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提高了在线多步攻击检测系统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的病变过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腺癌.而胃黏膜化生作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之一,包括肠上皮化生和解痉多肽表达性化生.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晚期胃癌,因此,提高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及癌变的分子机制,对胃癌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且可为早期胃癌诊治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及分子靶点.
颅内动脉瘤(IA)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学等相关,主要为先天性血管壁发育不良和颅内动脉获得性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血管壁破坏.目前认为IA是环境因素作用下多基因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缔组织纤维蛋白、细胞成分、蛋白多糖、糖蛋白、糖脂和黏附分子组成的异源性混合体共同构成了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潜在遗传性缺陷均可能干扰其功能的完整性,而动脉管壁结构异常成为促进动脉瘤发生的因素.近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各种研究手段的不断应用,IA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可能.
外泌体作为细胞通讯中携带重要介质的载体,通过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参与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转录、转录后水平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外泌体来源的lncRNA可介导细胞间的通讯,通过参与血管生成、缺氧微环境、上皮-间充质转化及肿瘤免疫逃逸等机制在调控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外泌体lncRNA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可为肿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人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IVM)是目前国际辅助生殖的前沿技术,但仍存在卵子成熟率及成熟后体外受精(IVF)率低等问题,因此,在IVM实施过程中明确影响卵母细胞成熟以及IVF后胚胎发育的因素尤为关键.人未成熟卵母细胞可在自然周期、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发育成熟.目前辅助受孕途径多样,且具有治疗简单、药物使用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风险低等优势,为保存女性生育力提供了保障.未来,进一步明确影响IVM妊娠结局的因素、扩大IVM临床应用范围,可以为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一种全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其对于危重患者有重要意义.TAVR术后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效果均优于传统开胸手术.TAVR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瓣周漏、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局部血管并发症,行TAVR时要谨慎对待,完善的术前准备(如术前风险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筛查、血管通路筛查以及瓣环评估)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大意义.但目前TAVR尚处于初始启动阶段,其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其瓣膜效果亦需在长期随访中
脑卒中后抑郁(PSD)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需要尽早治疗.西医治疗是PSD的有效治疗方式.西医治疗PSD的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心理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电惊厥、高压氧)等,均具有一定优势.但采取不同西医治疗方案的PSD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并不相同,因此,具体选取哪种治疗方案可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减少不良反应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心力衰竭(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慢性阶段,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利钠肽是在心肌的机械拉伸和应力增强或心肌缺血缺氧或神经体液因子分泌增加等条件刺激下,由心脏分泌的肽类激素.利钠肽在HF发生时对心血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且在HF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尤其是脑钠肽及其前体,不仅可以良好地预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且在指导HF的治疗用药和判断预后方面起重要作用.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利钠肽在HF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以为HF的诊断和治疗提
近年来由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而抗生素治疗的选择越来越有限,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黏菌素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具有杀灭作用,是目前治疗由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HAP的重要手段.随着黏菌素在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中作用的明确,雾化黏菌素因具有优化治疗的潜力而引起高度关注,但雾化黏菌素给药策略的实施有赖于对其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的进一步认识.未来雾化黏菌素将成临床医师治疗HAP的重要选择.
非哺乳期乳腺炎(NPM)是一种发生于女性非哺乳期且以突发性乳腺肿块、脓肿形成、继发窦道以及溃疡等为特征的慢性乳腺炎症.近年来NPM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棒状杆菌感染可能是导致NPM发生的重要病原体,但目前对于NPM的细菌检测仍局限于根据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进行鉴定,缺乏系统性研究.目前,病理检查仍是诊断及鉴别诊断NPM的金标准,临床NPM的治疗主要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未来深入研究棒状杆菌感染与NPM的关系可以为临床诊治NPM提供新思路.
维生素D是一组脂溶性分子,也是机体维持钙磷平衡的重要有机物质,对改善高血压具有积极意义.维生素D主要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内皮与血管壁的功能、减少血管炎症反应及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等机制发挥作用.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或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症状,由于老年患者对维生素D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故应选择个体化给药方案.此外,需增加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