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结肠癌是临床常见肿瘤,肝脏转移已成为结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针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栓塞、射频消融)、放疗、化疗等,但单一方法均不能有效地逆转患者的荷瘤状态,故结肠癌肝脏转移以综合治疗为主,而近年来作为结肠癌肝脏转移综合治疗方法之一的过继细胞免疫疗法(ACI)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表明,激动型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可逆转肿瘤的免疫抑制、增强DCs介导的T细胞抗肿瘤作用。然而,将激动型CD40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结肠癌肝转移过继细胞免疫治疗,以增强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应用激动型CD40单克隆抗体诱导树突状细胞(DC),研究其增强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小鼠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杀伤及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免疫治疗作用。研究方法:1)通过脾包膜下注射法,将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注射至小鼠脾脏包膜下构建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2)取正常小鼠脾脏,以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和提取小鼠淋巴细胞,贴壁细胞和未贴壁细胞分别诱导培养;贴壁的DCs以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裂解产物负载,培养过程中用或不用小鼠激动型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激活DCs成熟。3)成熟的DCs与同源的未贴壁细胞共育,加入细胞因子,分别获得CTLCD40Ab和CTL。4)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胞形态和活性,细胞计数检测各组CTLs增殖情况,LDH法检测各组CTLs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的体外杀伤,分析各组杀伤效果。5)连续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D40mAb、CTLCD40Ab和CTL(1次/周,共3次)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进行治疗,分析抑瘤效果。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成瘤率86.7%(13/15),病理结果符合结肠癌肝转移特点。2)光镜观察CTLCD40Ab的细胞数量和集落较CTL细胞为多,且细胞密度、单细胞体积更大;细胞计数显示, CTLCD40Ab细胞较CTL细胞增殖明显,其中以CTLCD40Ab1ug/ml细胞增殖最为明显。3)10:1效靶比下,CTLCD40Ab1ug/ml、CTLCD40Ab5ug/ml及CTL组细胞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65%、53%和29%,且CTLCD40Ab1ug/ml和CTLCD40Ab5ug/ml组杀伤率较CTL组显著增高(P<0.05)。4)体内抑瘤显示:CD40Ab组、CTL组和CTLCD40Ag组抑瘤率分别为(23.1±12.5)%、(53.8±9.8)%和(64.6±10.2)%;与对照组小鼠瘤重相比,CTL和CTLCD40Ag组小鼠瘤重显著降低(P<0.05),CTLCD40Ag组较CD40Ab组亦显著降低(P<0.05),而CTL组和CTLCD40Ag组之间,以及CTL组和CD40Ag组之间瘤重无显著差异(P=0.089;P=0.077);组织病理切片示,CTL和CTLCD40Ag治疗组小鼠肿瘤区域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研究结论:1)本研究制备的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致瘤率高、安全稳定,真实的模拟了人结肠癌肝脏转移病理过程,且制备技术简便、可操作性强,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有较好的应用价值。2)激动型CD40Ab在体外可活化和激活肿瘤抗原负载DCs,并通过活化的DCs作用于T细胞,从而显著增强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的增殖活性和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3)在体内,通过激动型CD40Ab活化肿瘤抗原负载DCs并进而制备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可显著抑制小鼠肝脏转移性肿瘤的生长,且激动型CD40Ab具有增强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在小鼠体内抑瘤作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