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通过田野调查,对甘肃河西走廊民族地区中秋祭月文化的民族学研究。通过对河西走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对比,总结了河西走廊多民族祭月文化的共性及其分布特点,同时对祭月仪式所用的大月饼在不同场景中流动的社会功能做了分析。文章以文化功能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河西走廊多民族的祭月文化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田野调查所搜集的详实资料,详细记录了祭月仪式的过程,阐释了祭品的象征意义,解读了河西走廊多民族祭月文化的内涵。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两节通过对河西走廊缺水的自然环境和多元的文化环境的概述,说明了多民族祭月文化发生的整体环境;后两节则通过对我国中秋节的历史流变和当代各地的习俗介绍,阐明了河西走廊多民族祭月文化与其它地区的异同。第二部分是对河西走廊各地区、各民族中秋祭月仪式的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对祭品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并描述了河西走廊祭月文化的带状分布现象。第三部分是对河西走廊祭月文化社会功能的分析。认为流动的中秋礼物月饼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功能:月饼在人与神之间的流动是"娱神",具有慰藉心理的功能;月饼在人与人之间的流动则是"娱人",具有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第四部分围绕河西走廊祭月文化变迁,讨论了传统村落文化流失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并对如何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做了思考。结论部分从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视角对河西走廊跨民族的中秋祭月文化现象的"同"与"异"做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