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改革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这其中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预算制度建设始于建国初期,以目前的眼光看几乎不能称之为预算,但无论如何也是开启了共和国的预算之路。众所周知一直到1977年中国所执行的都是计划经济,这一阶段的预算体制可称之为统收统支。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停滞多年的预算工作重新恢复,出于可以想见的原因这一阶段的资源配置方式处于“双轨制”的转型期,预算制度仍沿袭计划时期统收统支制,在制度建设上仍属空白期。直至1994年预算法的出台,预算制度改革才初露端倪,预算活动终于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局面。1998年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由此预算制度随之也步入“公共化”的新局面,开始推行以“控制”为取向的预算改革。其意义是:推动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人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行预算改革必须对行政体制乃至政治体制进行深层次的配套改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文章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预算国家的形成过程,对现代预算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析,认为中国走向预算国家应该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道路,并进一步提出要推进阳光财政,以打造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在具体路径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加强人大立法监督作用。第二,应采取渐进方式推进预算制度改革的进程。第三,重塑预算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第四,促进私人经济发展,提高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