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比较不同骨盆位置的桥式运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效果差异;并通过比较不同骨盆位置的桥式运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活动水平的影响,从肌肉活动角度揭示其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将36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骨盆前倾位桥式运动训练(A组)、骨盆后倾位桥式运动训练(B组)和骨盆中立位桥式运动训练(C组),每组12例。训练前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指地距离(FFD)评估康复效果;并采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患者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和多裂肌的AEMG值,以评估腰部核心肌群的活动水平。研究结果:训练前,三组在各项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8周后:(1)三组VAS评分较训练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VAS差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ODI评分较训练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ODI差值显著大于同期A组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FFD值较训练前均显著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FD差值显著大于同期A组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腹直肌AEMG值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腹直肌AEMG差值显著大于同期A组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腹外斜肌AEMG值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腹外斜肌AEMG差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三组竖脊肌AEMG值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竖脊肌AEMG差值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7)三组多裂肌AEMG值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多裂肌AEMG差值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骨盆后倾位桥式运动训练在减轻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增强腰椎柔韧性方面优于骨盆前倾位和骨盆中立位桥式运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康复效果更好。(2)骨盆后倾位桥式运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康复效果更好的机制可能是其更有效的提高了腹部核心肌群的活动水平,从而更有效的增强了脊柱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