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建筑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而我国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保护理论方法与实践管理亟待完善,近代建筑保护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同时历史建筑保护在世界范围由来已久而且倍受关注,欧美等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总结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审视与探索适宜的建筑保护理论,以有效地指导我国各地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论文以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近代建筑保护利用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融贯的研究方法,力图在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建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归纳提炼青岛城市的风貌特色,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建立青岛近代建筑的价值评价导则的同时,再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出现实可行的保护利用方法。论文共分八章,内容大致如下: 概括与梳理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归纳提炼青岛城市特色与个性。青岛是一座中国近代兴起的滨海山城,历经德占、日占、国民党时期与建国后的发展。城市特色鲜明而突出,由于特殊的殖民历史使得城市建筑风格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正是这一点使得青岛成为有别于其他滨海城市的城市特色。 价值评价是建筑保护的基础,为此制定建筑价值评价导则。以文化遗产多元价值为核心,系统构建基础资料评价、评价类别、评价导则、评价项目以及保护现状评价、保护管理评价的基本评价体系框架。其中概括提出对于青岛近代建筑不同时期的遗留建筑的评价。通过价值评价,将其分为核心保护对象、协调性保护对象和再开发性保护对象三个层次。再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大致为核心保护对象适用于保留价值较高的历史性建筑,其指导思路是原封不动的保存;协调性保护对象是作为维护核心保护对象的场所稳定性而扮演的配角,其主要是保护建筑的外观、形体,内部的空间和功能可以进行再更新;再开发性对象是指在前两者以外的其它有保留价值的旧有建筑,其以改建、扩建的处理方式为主。论文最后以青岛现存的一些近代建筑为例,探讨了青岛目前对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优劣得失。 本文试图通过对青岛旧城的整体风貌、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证研究做出价值评价,探索有效而切实的保护再利用途径。更希望通过城市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城市设计系统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