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体学视角下《穆斯林的葬礼》及其英译本的情感倾向性研究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促使中国进一步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否认,对承载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进行翻译及译介研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中国文学包罗万象,《熊猫丛书》应运而生,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英译本便收录其中。该小说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品。对其源语文本的研究不胜枚举,而鲜有研究者对其英译本进行探讨。此外,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对文本情感分析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引起学者专家们的兴趣。本研究即从翻译文体学视角对其双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情感分析,所采用的英译本是关月华与钟良弼合译的译本,这也是现存的唯一一部以译著形式出版的英译本。  本文借助语料库软件monoconc pro2.2和Corpus Word Frequency App以及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双语语料进行词频统计和定量计算,分别从词汇、语句和语篇三个粒度对该小说中英文本进行情感倾向性研究。结果发现,就情感词汇密度而言,回族历史文化和回族宗教文化的英译削弱了原文的消极情感,玉器文化的英译削弱了原文的积极情感,而回族习俗文化的英译忠实于原文情感倾向;就情感语句效度而言,重新构建的语句不多,译者通过不同句式和语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译文与原文情感倾向性上的偏差;就情感语篇强度而言,不同情感域在双语文本中的情感倾向偏差不同。  情感是全人类共通的桥梁,译文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风格,他们对源语文本情感色彩的把握便各具特色。为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译文则必须得到读者的感性认可,因而在情感上应与原文契合。本研究表明译文在情感倾向上与原文基本契合,但不同文化类型具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两位译者大力推介小说中所蕴含的回族习俗文化和玉器文化,却部分抹杀回族历史文化和回族宗教文化。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我国的邻国日本影响深远。中国文化意象传播至日本,在日本生根发芽、激发其创新,并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异。本文以林和靖意象为例,探讨其在日
伍美琴(Mei Ng,1967-)是继汤亭亭与谭恩美之后涌现出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华裔美国女作家,其处女作《裸体吃中餐》自1998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及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小说主要讲述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达26个;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达14个。  报告称,未来随着移动上网设备的不断普及、“宽带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差异将进一步减小。特别是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增加,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两倍,反映出2
政治演讲,是指人们针对国家内政事务和对外关系,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传主张的一种演讲(李元授,邹昆山,2003:39)。政治演讲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重要武器,代表演说者的政治观点
纵观美国印第安文学史,杰拉德·维兹诺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美国土著人民的主体性、主权和生存问题。本文将从后印第安的视角对杰拉德·维兹诺的《熊心》和《死寂之声》两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