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凭借其优良的受力性能、简便的施工方式及合理的建造成本,近些年己在愈来愈多的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不产生接触,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结构内部处于无粘结状态,能够与周围混凝土产生相对滑移。在结构的局部初始破坏发生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机制及破坏形态将有别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目前,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研究尚未见诸文献,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及工程意义。本文以非预应力筋配筋率、预应力张拉应力及跨高比为主要变量,设计制作了8个钢筋混凝土梁柱子结构试件,其中2个为普通钢筋混凝土试件,剩余6个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试件,通过开展拟静力push-down试验,研究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及主要抗力机制。同时,通过将各试件的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均布荷载作用、无粘结预应力作用、非预应力筋配筋率、预应力张拉应力及跨高比对试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在均布荷载作用下,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柱子结构边柱梁端的破坏程度加重,中柱的破坏程度相应得以减轻,并最终由于边柱梁端顶部的纵向钢筋断裂而发生破坏,破坏瞬间中柱会产生较大位移,试件在加载过程中发展形成曲线型悬索机制。2、钢绞线在结构倒塌过程中被不断拉伸,预应力作用及其竖向分量不断增大,一方面提高了结构在倒塌各阶段的承载能力,改善了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另一方面,由于钢绞线的曲线布筋方式,梁柱子结构边柱的破坏程度得到减轻,中柱区域的破坏程度则趋于加重,纵向受拉钢筋断裂大多发生在中柱梁端底部,钢绞线的牵引使得试件在钢筋断裂后未产生明显变形,试件在悬索作用阶段发展形成直线型的悬索机制。3、非预应力筋配筋率能显著减轻外部荷载作用下梁柱子结构的破坏程度,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存在较大影响。预应力张拉应力的增大会导致子结构中柱局部破坏加重,但就整体而言,张拉控制应力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影响不大。跨高比对梁柱子结构的刚度影响较大,跨度增大能够提高结构在钢筋断裂时的变形能力,但亦使得承载能力降低。4、无粘结预应力作用下,结构在悬索作用阶段的承载能力远高于其在塑性阶段的承载能力,导致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DIF接近甚至大于GSA建议的一般认为保守的取值“2.0”。此外,无粘结预应力对结构抗倒塌动力性能的影响不如其拟静力性能明显。
其他文献
考虑结构的鲁棒性是保证结构安全、特别是应付突发事件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如何对结构的鲁棒性进行定量评价是目前结构工程界最具有挑战性的前沿问题之一。本文以移除所分析构件前后的结构承载力变化为着眼点,给出了一个结构鲁棒性评价中计算构件重要性系数的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构件重要性系数的指标。综合考虑了结构的几何拓扑关系、构件的刚度和强度以及外荷载的影响;分析过程以比例加载至结构退化为机
注浆是一种岩土体加固技术,在煤矿井下巷道的加固、巷道涌水的封堵、坝体坝基防渗堵漏、基坑加固、建筑物抬升或纠偏、边坡和地基加固等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实用
橡胶混凝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混凝土。虽然橡胶混凝土的强度会因橡胶粉的掺入而降低,但其韧性、变形能力、抗冲击性能比普通混凝土有显著提高。碾压混凝土由于用水量少,拌和料比较干稠,温度控制简单,施工速度快,尤其适合筑坝工程、公路路面及水工防渗面板等条状薄板结构工程。但在公路路面和水工防渗面板等工程中的应用较少,主要原因之一是碾压混凝土不能满足这类工程所需要的较高的抗裂性能和适应变形能力。若能通过
有限元是现今结构计算分析的重要工具,具有相对成熟的结构计算理论和相对完善的商用软件。但是,在解决土木工程中一些特定结构形式,或是一些特殊问题时,大型商用软件并不能做到面
建筑抗震除了采取合理的构造形式、加强结构的强度,还可以应用结构减振控制技术。减振控制设施能对结构施加控制力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本文选用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对结构进
钢筋混凝土(RC)柱是建筑、桥梁等工程结构的重要受力构件。受外部腐蚀性环境作用的侵蚀,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RC柱时常发生箍筋和纵筋锈蚀、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和剥落等耐久性
近年来大跨空间结构发展迅速,网壳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尤为重要。由于单层球面网壳的稳定性问题比较突出,随着跨度增大,更多工程被设计成双层网壳,例如:国内最大跨度的双层球面
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利用能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建筑垃圾排放,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有效措施。目前,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仍处于薄弱环节,阻碍了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本
深埋长大隧道在克服高山峡谷等地形障碍、缩短空间距离及改善陆路交通工程运行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大量
概括和总结了当前基坑工程存在的问题,以土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为研究核心,分析了支护结构变形对土压力的影响这一动态变化过程,表明要真实反映开挖过程中的土压力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