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o催化剂在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的排放累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与海洋酸化。H2能够将CO2还原,生成有价值的化学品,如通过甲烷化反应生成CH4,或通过逆水煤气反应(RWGS)将CO2转化为CO,实现对CO2的直接/间接有效利用。Ni基催化剂价格低廉,且具有良好的CO2还原反应催化活性。本实验中通过掺杂不同含量的Mo物种达到了调节Ni基催化剂在CO2还原反应中性能的效果。掺杂少量Mo的催化剂(Mo/Ni=0.1)有利于CO2甲烷化反应,CH4产物选择性达到100%,而掺杂大量Mo的催化剂(Mo/Ni=1.0)有利于RWGS反应进行,使产物中CO选择性达到94%。本文通过一系列表征技术(BET、XRD、H2-TPR、TEM、XPS、FTIR)探究了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质,证实还原后催化剂中活性组分为金属Ni与部分还原的Mo Ox物种,且Ni与Mo Ox物种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Ni的存在能够促进Mo氧化物的还原,产生氧空位,在Mo含量较低的催化剂中(Mo/Ni=0.1),Mo Ox上的氧空位增强了对CO2和CO的活化,因此增强了甲烷化反应的活性与选择性。同时,Mo Ox以尺寸效应和电子效应的作用修饰了Ni表面,即Mo Ox促进了Ni颗粒的分散,且随着Mo含量增加,Mo Ox对Ni的覆盖作用变得明显。由XPS表征可知电子从Ni位点转移到Mo Ox,Mo/Ni比越大该效应越明显。因此在Mo含量较高的催化剂中(Mo/Ni=1.0),Mo Ox对Ni的覆盖作用,以及Ni上失去电子的效应影响了催化剂性质,使催化剂对CO吸附减弱,实验证明在室温下FTIR实验中没有检测到CO在该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可推测CO容易脱附生成气态产物。对CO2加氢反应的产物分布进行探究,结果表明CO2加氢先通过RWGS反应被还原到CO,后者进一步加氢转化为CH4。活化能测试的结果显示CO脱附是该过程中的控制步骤。
其他文献
水凝胶应变传感器因其固有的柔性和可拉伸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将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优异的应变敏感性整合到同一水凝胶体系中仍然是一个挑战。本研究通过双物理交联策略,采取简单的“一锅两步法”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Fe3+/聚丙烯酰胺(CMC-Fe3+/PAAm,DPC)双网络水凝胶。首先在CMC存在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实现丙烯酰胺(AAm)与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共聚,基于SMA之间疏水缔合交联而
学位
液体燃料广泛应用于涡轮、涡扇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的推进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燃料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燃料的密度和体积净热值。特定结构和组成的降冰片二烯(NBD)二聚体具有优异的性质,是一类潜在的高密度燃料。研究NBD的可控二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以NBD和四环庚烷(QC)为原料,系统研究了NBD的环二聚以及NBD与QC的共二聚反应,测试了产物作为燃料应用的
学位
随着当今世界能源消耗量和电力需求的增加,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IGBT)作为直流输电技术的关键装备,具有节能、高频、安装方便、散热稳定等诸多优点。在直流输电技术发展的同时,IGBT电力电子装备不断向高电压、大功率的方向发展,其产生的热量和运行温度逐渐增加,致使其绝缘灌封系统失效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寻找一种具有
期刊
醋酸乙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广泛。采用乙烯气相法制备醋酸乙烯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工艺。该工艺以乙烯、氧气和醋酸为原料,在PdAu催化剂上反应生成醋酸乙烯。在该工艺中,原料乙烯中通常会含有少量的乙炔。目前醋酸乙烯工艺中对于乙烯中乙炔的含量要求苛刻,但是对于乙炔对醋酸乙烯反应体系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动力学蒙特卡洛(KMC)相结合的方式,对乙炔在PdAu催化剂上的
学位
混凝土表观质量缺陷在施工过程中反复发生,对建筑的结构、居住环境及观感产生影响。现行规范要求在施工验收时需对混凝土实体的观感质量进行检查,但检查通常是人工判断,需要检查人员对缺陷类型、原因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意见。这种检查方式受到检查人员经验和现场环境的影响,效率低下且结果并不可靠,所形成的经验知识也无法被有效复用。此外,不同检查人员的判断标准并不统一,检查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因此,本
学位
甲醇和乙酸乙酯是两种典型的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广泛应用于制药、煤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由于其强极性、低沸点等特性,使用传统吸附剂活性炭对其进行工业化吸脱附处理时效率较低。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微介孔硅胶对甲醇和乙酸乙酯进行变温-变压耦合吸脱附富集,将其从气相中捕集并进行液化,以达到对甲醇、乙酸乙酯回收的目的。首先,本文从吸附角度出发系统的研究了甲醇、乙酸乙酯两种组分在硅胶上的吸附特征,结
学位
基于某型号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及其散热器,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了IGBT运行损耗产生机理及散热设计基本原理,综合研究了界面状态对IGBT整体散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界面是否涂覆导热硅脂,散热器的热阻差值可达25%以上;安装界面涂覆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尺寸存在优选范围,对其散热存在较大的影响。
期刊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设备向着密集型、大功率型趋势发展,对于设备的散热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机硅导热垫片填充于电子器件和散热器之间,建立良好的导热通路,其导热能力、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突出,但是在使用中常出现“渗油”问题,污染周围器件,影响设备正常使用。本文将“荧光示踪”概念引入有机硅导热垫片渗油问题的探索中,制备了一系列荧光有机硅导热弹性体,探究了荧光基团对弹性体各方面性能的影响以及在渗油中的作用
学位
针对宁波地铁2号线车辆压道运行工况下频繁出现IGBT器件过热报警问题,分别开展MP2车和M2车在压道运行工况和正线运行工况下的温升测试,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热管散热器和IGBT器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车体底部设备阻挡,地铁车辆牵引逆变器热管散热器进出风口的风速为车辆速度的15%~40%;压道运行工况下,MP2车热管散热器的进口平均风速低于M2车,是MP2车频繁报IGBT器件过热的根本
期刊
为了评估国产有机硅凝胶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功率模块封装中的应用情况,选取了3种国产有机硅凝胶进行综合性能对比,包括固化前外观、密度、黏度、混合比例和凝胶时间,固化后绝缘性能、渗油性、阻尼性、粘附性和200℃下耐高温性能等。分析了3种有机硅凝胶样品的差异,并利用其分别封装IGBT功率模块,对所封装的模块进行温度循环测试。结果表明:有机硅凝胶的起始黏度和混合比例对封装工艺和封装设备有影响,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