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环境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kagel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交通环境颗粒物污染特征的系统研究,对有效控制我国城市交通环境严重的颗粒物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澳门和北京的典型道路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监测和采样分析,获得了包括道路边颗粒物浓度粒径分布、垂直及水平分布的浓度廓线在内的物理特征和元素、离子及碳成分在内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PM10、PM2.5和PM1浓度的最大衰减幅度分别为40%、38%和23%,衰减趋势显著;但水平分布的浓度衰减并不明显,PM10、PM2.5和PM1浓度的最大衰减幅度分别仅为7%、9%和10%。北京由于道路扬尘贡献突出,细粒子在PM10中的比例显著低于澳门:北三环西路PM2.5和PM1在PM10中的比例分别为35%~61%和27%~44%;而在澳门,该比例分别达到了66%~67%和51%~60%。OC/OM、EC、SO42-、NO3-、NH4+、海盐(Na和Cl)和以Si、Ca、Al、Fe等为代表的地壳物质是交通环境PM10和PM2.5中最重要的化学成分。化学质量平衡分析表明,交通环境颗粒物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交通源排放(OC/OM、EC、地壳物质)、二次粒子(OC/OM、SO42-、NO3-、NH4+)和非交通一次源排放(OC/OM、Na、Cl)。本研究应用修正的PART5模式和其它经验公式计算了北京和澳门交通源分车型机动车、道路扬尘、轮胎和刹车板磨损PM10和PM2.5的排放因子,并结合道路车流的运营特征参数,获得了典型道路交通源PM10和PM2.5的排放总量、排放分担率及重要化学组分(OM和EC)比例。在此基础上,研究采用修正的CALINE4和OSPM模式分别对北京和澳门典型道路交通源颗粒物的扩散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各类交通源的颗粒物浓度贡献(不考虑二次粒子和其它非交通一次源贡献的浓度)中,不同城市存在显著差别。道路扬尘是北京北三环西路交通源最重要的贡献者:对PM10和PM2.5的浓度分担率分别高达85%和75%。在澳门交通环境中,机动车的贡献则显著上升,与道路扬尘相当:对PM10,道路扬尘和机动车浓度分担率分别为48%~54%和43%~48%;对PM2.5,机动车排放则成为最重要的交通源,其浓度分担率为55%~60%,道路扬尘则降至38%~44%。在机动车贡献的颗粒物浓度中,无论北京还是澳门,柴油车均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是需要首先控制的车型。在澳门,二次粒子和其它非道路一次源对交通环境颗粒物总浓度的贡献非常高,其浓度分担率超过50%;而在北京北三环西路,该浓度分担率也达到了35%~40%。因此,要对交通环境高浓度的颗粒物进行控制,仅考虑削减机动车、道路扬尘等交通源排放是不够的,必须对形成二次粒子的气态前体物和其它重要的非交通一次源进行同步控制。
其他文献
该文依据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低层生活小区的实例,对建设生态型居住小区水环境的各系统的不同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和效益的比选,建立了生态小区水环境建设的模式,并与
该论文通过在PET链中引入芳香族间位酸、脂肪族的二元酸和脂肪族二元醇合成了不同系列的低熔点改性共聚酯,对缩聚反应时间和熔点降低机理进行了探索;运用DTA、DSC、X-RAY、JJ
该论文围绕快速成形系统中的准标准文件-STL格式文件的加工前预处理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基于STL文件的数据处理软件-STLOP.内容包括STL模型的真实感显示、拼合、平面分割加定位
该论文首先对适用于混凝过程建模的BP和FBF神经网络的结构、算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作了有效地改进和比较,利用Visual C++语言开发出了各自的算法软件.利用这些软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水体表面微层有机物富集现象研究和水体有机物微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水体表面微层,是一层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薄层,被视为一个特殊的微生态系
导电高分子材料是一种新兴材料,因其具有特殊的结构及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能源、信息传感、电磁屏蔽、金属防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聚苯胺则是其中一种被广泛研究
该文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紊流、涡旋与絮凝,网格式机械搅拌絮凝实验,网格式机械搅拌絮凝反应的理论分析及结论.研究表明:决定絮凝效果的因素不仅包括有效反应能量,还包括有
从催化裂化原理可知,加强催化剂的氢转移活性,能够改变裂化产物的分布,降低催化裂化汽油馏分中的烯烃含量;加强催化剂的异构化活性,能够弥补因烯烃含量减少而造成的汽油辛烷
该课题精选了三种荧光强度高,性质稳定的荧光化合物作为荧光化合物,对所选荧光化合物粉体粒子进行耐热性的研究并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荧光化合物粉体粒子在高聚物中的分散性.
地质灾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与之相对应,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应从这两个基本属性入手来寻找其基本规律,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的工程地质学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