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常规原油可探储量的减少,稠油在能源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稠油具有高凝、高黏、重质的特点,在管输过程中通常需要采取有效的降黏措施改善其流动性,提高输送效率、降低输送能耗与成本,以达到安全、经济输送的目的。本文针对塔河某区块稠油样,采用乳化降黏法改善稠油流动状态。通过黏度与分水率测量,筛选乳化单剂,并将不同类型的乳化单剂进行复配,进一步使用醇类和碱类改良复配乳化剂,确定乳化降黏剂的配方。使用该配方制备O/W型乳状液,实验研究了油水比、稠油含水率、乳化温度、乳化强度及无机盐对O/W型乳状液性质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油水比和乳化剂浓度两个主要因素对O/W型乳状液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基于稠油O/W型乳状液的流变性特点,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油水比、加剂浓度和输送温度对管输乳状液流变性及管输压降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加热降黏法、掺稀降黏法和乳化降黏法对稠油降黏的适应性。最后,针对制备的塔河稠油O/W型乳状液,筛选、复配得到破乳剂配方,并评价了破乳剂配方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多利,复配剂中,质量比为4:1的TX-100与SDBS复合乳化剂和该塔河稠油配伍性最好。强碱NaOH改良复合剂效果显著,使用0.75%的复合乳化剂与0.1%的NaOH复配制备O/W型乳状液,乳状液的平均粒径为6.5μm,6h的静置分水率为6.3%,稳定效果良好,且降黏率达到99%以上,所以,确定0.75%的复合乳化剂与一定质量浓度(0.08%-0.4%)的NaOH复配剂作为乳化降黏剂的最终配方。在各单因素中,油水比应控制在6:4~8:2范围内;稠油自身含水率不宜超过30%;乳化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上;乳化强度则应低于1500rpm;在无机盐的影响中,单价阳离子Li+、Na+、K+的影响程度随水化半径减小依次增大,根据Hofmeister准则,单价阴离子Cl-、Br-、I-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且一价盐总含量不宜超过0.6mol/L; Mg2+与Ca2+对乳状液影响显著,且Ca2+影响强于Mg2+,二者总含量不宜超过0.05mol/L;SO42-对该乳状液影响较弱,PO43-对乳状液影响显著,其含量不宜超过0.033mol/L。此外,研究O/W型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进一步确定油水比应控制在6:4~7:3范围内,乳化剂中NaOH含量应控制在0.08%~0.1%范围围内。油水比对流变方程的稠度系数K具有显著影响,油水比、乳化剂浓度对幂律指数n影响显著,而输送温度对管输流变性影响不显著。管输速度对单位管长压降具有显著影响,对于内径700mm的管道,管输速度不宜超过1.5m/s,其中,在流速相同的条件下,各高压降实验点具有高油水比和高乳化剂浓度的特点。对比分析加热降黏、掺稀降黏和乳化降黏,证明稠油乳化降黏在低温输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13种破乳单剂中,HCl、FeCl3、AlCl3和CTAC等破乳单剂均具有较好的破乳效果,为了提高脱出水的清澈度,引入高聚物分别与破乳单剂进行复配,确定HCl将连续相调节为中性即pH=7,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质量浓度为0.03%为最优破乳剂配方,此情况下,当温度为30℃时,静置1h的分水率可达到92.77%,且脱出水清澈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