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师和规划学家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建筑和环境评价的局限性。近年来环境评价已经转变成用后评价的方式,它反映了环境的诸方面的考察,以及方法论和理论模型构建的多样性。环境心理学家已经在广泛的环境类型的评价中使用了这种研究模式。 本篇论文第一部分给出了环境评价的概念,简要地回顾了环境评价的产生、发展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说明对于环境评价研究者来说,不仅要看研究的结论对于设计和决策的引导和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看该研究使用了什么评价模式、评价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此方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环境的评价问题。 论文的第二部分意图提出一个场所经验的总体的、多变量的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场所评价的框架。论文对目前环境心理学领域中的评价理论进行了总体的回顾,在对大量理论文献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场所评价的理论模型,并以此来概括大部分的环境评价。论文认为场所评价是人们对场所信息和使用的判断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了诸如目的、比较等认知过程,个性、文化等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和环境特征等的影响。 论文的第三部分转入到一个具体的场所类型——广场的评价中来。针对我国目前已建的“大尺度”广场环境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的现状,在已构建的环境评价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广场环境的特征和设计要素,明确了广场环境中的十二个间接提示因子、直接提示和目标评价内容,并逐一进行论述,从而完成了广场环境评价模型的建构。 论文的最后将广场环境评价模型用于广场评价实践,以检验其有效性和实用性。依据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并综合了观察法、晤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对广场环境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完善和调整的建议。在对上海市静安寺广场和淮海广场的环境评价研究中发现:广场环境满意度的最重要的预报因子为广场气氛、设施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