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世纪早期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为考察对象,具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20世纪早期(1900—1938年)的梁启超、王国维、曾志忞、蔡元培等15位学者的音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的分析,梳理、分析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观,以探讨其内涵和本质。20世纪初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端,同时也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在这期间,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尤其是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音乐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的美育性质和教育作用,以及音乐教育的独特品质等方面。有鉴于此,本文讨论的焦点也主要集中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方面。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是在此起彼伏的音乐教育思潮中不断前行的。无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建国后乃至今天改革开放时期,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历史意识一直对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着影响。从思想资源角度讲,美育观念引入我国,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直到今天,我国新一轮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仍旧是“以审美为核心”,可见,20世纪早期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观念与今天的音乐教育有直接的关联。到底今天的音乐“审美教育”与20世纪初以来的“美育”有何相似之处?它们间有什么样的继承和发扬?笔者以为,考察20世纪早期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观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同时,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和未来的发展,它们也是不可遗忘和回避的思想资源。它并未对20世纪早期的美育观念有实质性的超越。总之,笔者以为研究与探讨20世纪早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观念,不仅对于我们认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总结其历史经验有其学术价值,同时还能为我国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本论文的讨论,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主线,结合描述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献解读法等研究方法,对20世纪早期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的主要面貌进行全面和多角度的考察。本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语三大部分,本论凡四章。绪论主要内容为题目解析、选题原因及研究现状分析、论文研究意义及目的。第一章是历史背景的陈述,包括近代我国教育改革的情况和学堂乐歌的产生两个部分。第二章对20世纪早期最早探讨音乐教育、美育问题的四位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曾志忞、蔡元培的普通音乐教育观进行考察和梳理,并对他们的主要思想观念进行解析。第三章对我国20世纪初期近30年(1900—1938)中探讨音乐教育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匪石、竹庄、余箴、天民、丰子恺、黄自等人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进行考察,以讨论他们各自的音乐教育观念并解读其音乐教育思想。第四章是在第二、三章讨论基础上,归纳1900—1938年间的主要音乐教育观。笔者以为这期间主要有四种音乐教育观。它们分别视音乐为“精神教育”、“美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在讨论和归纳这些音乐教育观的基础上,揭示每种教育观的内涵,同时对四种音乐教育观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除对各章考察和研究进行归纳和小结外,还对1900—1938年间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观的演变及其特点,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再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