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流域甘肃舟武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控制性岩石劣化过程与机理研究——以板岩为例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ng19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龙江流域甘肃舟曲-武都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发育最为密集、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该区斜坡板岩在气候因素影响下的劣化进程是该地区滑坡、泥石流高度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研究区工程地质岩组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分析与多年气象数据的分析,选择研究区斜坡典型弱风化板岩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由降水、蒸发、地表温度等作用形成的饱水、冻融、干湿等劣化条件,并运用野外调查、取样、试验,室内不同循环次数饱水、冻融、干湿及冻融-干湿交替后板岩试样宏观形态观测,物理、力学、声波特性的测试等手段对板岩的劣化过程与劣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与灾害发育。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大量的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舟曲-武都地区滑坡、泥石流沟的地质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一方面,在对其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展开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地层岩性为该地区滑坡、泥石流发育密集、活动频繁的控制性因素的特征,并以该地区典型滑坡、泥石流沟为例,着重分析了滑坡、泥石流物源物质与板岩地层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系统分析了舟曲-武都地区的气候特征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了引起板岩劣化的主要诱发因素——降水、温度的特征。表明研究区内板岩在饱水、冻融、干湿等环境下的劣化是区内滑坡、泥石流灾害发育的主要原因  (2)板岩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劣化试验。在对舟曲-武都地区板岩地层与滑坡、泥石流的关系与引起板岩劣化的主要诱发因素的定性认识前提下,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试验手段,对板岩室内不同循环次数饱水、冻融、干湿后板岩试样宏观形态观测,物理、力学、声波特性的测试,系统分析了板岩在野外环境与室内饱水、冻融、干湿等作用下相关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劣化规律。表明板岩宏观形态,物理、力学、声波等特性会随循环次数的增加产生明显的劣化,且劣化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湿作用、交替作用,冻融作用及饱水作用。  (3)板岩劣化机理与过程研究。归纳和总结出饱水、冻融、干湿三种作用下板岩劣化机制与破坏模式,运用岩石学和热力学相关理论对三种作用下演化模式的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现场、室内试验板岩宏观形态、相关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定量分析,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三种作用下板岩劣化过程和演化机理。认为黏土矿物在在不同作用下的变形是导致板岩劣化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对舟曲-武都地区典型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环境特征的详细分析,系统阐述了滑坡滑面的产生与泥石流物源物质的形成与板岩劣化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以北海机场航站楼工程为背景,对大跨度拱—桁架支撑体系钢结构屋盖的设计、施工进行回顾、总结。对这种较为独特的结构体系的构件布置,构件截面设计、受力特点作了较为详细
钢与混凝土组合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由于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而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作为混合结构
大跨度屋盖结构作为一类新颖结构形式,因其具有跨度大、结构柔、材料轻巧等特点,在结构设计方面具有许多区别于传统结构的特点,特别是对风荷载的考虑,往往成为该类结构设计中
型钢混凝土需要配合钢筋骨架才能增强混凝土的约束效应;钢管混凝土中,钢管与混凝土共同承受纵向荷载,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混凝土所受的环向约束作用.新型承重柱形式-钢管约
学位
地基土体中含有大量的液态水使得岩土勘察及地下工程中多遇到含液饱和土;此外,由于土体的自重作用,以及土体在沉积过程中自身因素与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地基呈现出非均匀性。因此
多层轻钢框架结构住宅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施工速度快、环保、钢材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按照当前的工艺最恰当的定义是:框架梁、柱主要采用轻型热轧或轻型焊接H型钢或方、圆
开裂与裂缝扩展问题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沥青路面的重点。然而,由于区域气候的不同以及各国路面设计理论和养护的差异,关于沥青路面裂缝的研究往往有其局限性。沥青路面面层底部
斜拉桥的出现为世界桥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斜拉桥以其超强的跨越能力和出色的自身优点日益向大跨度方向迈进。随着跨度的增大,有很多问题随之而来,其中桥跨结构的自振特性
本文完成了550MPa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帽型截面两跨连续檩条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本次试验对24根截面厚度分别为t=0.48mm、t=0.60mm、t=0.75mm、t=1.00mm;单跨长度t=1200~3000mm: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