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的美国技术世界危机——唐·德里罗小说《地下世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德里罗(1936—)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国当代有四大小说家,德里罗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个是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列和科马克·麦肯锡。德里罗的作品涉及科技发展、恐怖主义、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等各个领域,致力于揭露冷战给美国社会带来的焦虑和怀疑;滥用技术产生的生态危机以及消费文化泛滥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德里罗在1977年出版的小说《地下世界》,篇幅长达八百多页,被广泛认为是其最伟大的著作。这部小说以冷战为背景,描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充斥着核恐慌、消费主义至上和科技垃圾泛滥的现状,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在技术世界中的人们的担忧。本文基于马尔库塞理论中的“技术理性”、“虚假消费”和“艺术俗化”概念,分别阐述小说中由于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各种危机,洞察其中人与技术的关系,从而对理性使用技术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另外,本文也结合马尔库塞的艺术救赎功能,即艺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改造,探讨德里罗作品中体现的艺术的救赎力量。《地下世界》同时体现了德里罗对不合理利用技术的质疑和批判,表达了他对于人的自由问题的深切关注。本文由导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言部分主要介绍德里罗及其小说《地下世界》、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文献综述及论文篇章安排。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阐述小说中以小查尔斯·温赖特和马特·谢尔为代表的核武器从事者所面临的伦理危机。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利用民众对核技术的恐慌心理,有目的地倡导技术合理性思维,使民众沦为政府推行霸权的工具。这与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已经成为政府控制民众的新形式观点不谋而合。小说中小查尔斯·温赖特作为一名投弹领航员,在亲身经历数次战争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后,开始质疑他工作的正义性。同样,马特·谢尔作为一名核武器研究者,在亲眼目睹了众多核辐射受害者后,也开始对他的工作产生了质疑。德里罗通过对小说中人物伦理危机的阐述,促使人们对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后果进行深思。第二章探讨了小说中美国民众所遇到的身份危机。进入冷战后期的美国民众一直都无法摆脱核恐慌的阴影。本章阐述个人身份认同危机时,重点分析主人公尼克·谢尔在经历遭父遗弃、错杀好友等一系列变故后,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出狱之后他搬入凤凰城以期寻找自我,却不料更加迷失在凤凰城这个技术世界中;而本章阐述民族身份危机时,一方面对比分析了冷战前期和后期的棒球比赛,从中反映出随着技术的发展,棒球作为民族凝聚力象征作用的逐渐淡化。另一方面通过对德克萨斯公路杀手录像带的观众进行描写,论述了美国民众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技术和通讯技术以寻找归属的努力,结果反而在当代商品化的社会中越发迷失自我。第三章从“艺术俗化”和“艺术异化”角度分析小说中艺术所面临的危机。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异化,其作用是揭露、批判以及改造社会。然而不断发展的技术现实不仅破坏了艺术异化的形式,而且也破坏了它的基础。随着艺术与商品的结合,艺术异化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俗化。在《地下世界》中,画家克拉克·萨克斯将她的地景艺术置于沙漠中,不仅远离民众,而且由于过于依赖政府的资助和媒体的宣传而成为商品。同样,画廊艺术家阿西·格林伍德的艺术完全依赖大众媒体、迎合商品市场,最终也难逃商品化的命运;然而,讽刺喜剧演说家伦尼·布鲁斯通过五场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主题的脱口秀,用他的演讲艺术让听众直面核威胁,帮助他们面对内心的恐慌。涂鸦艺术家伊斯梅尔·穆尼奥斯用他的后街艺术对抗商品化社会,把被遗忘的贫民窟生活展现到人们面前。德里罗试图借助伦尼·布鲁斯和伊斯梅尔·穆尼奥斯等的艺术实现对异化的美国社会的救赎。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论文借助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揭露冷战时期身处技术世界的美国民众所遭遇的各种危机。德里罗在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地下世界》这部作品反映了德里罗对合理利用技术,重建一个健康的技术世界的美好愿望。
其他文献
扎迪·史密斯(1975-)是当今英国文坛举足轻重的新锐作家。她的作品多以生活在英国主流社会边缘的移民和移民的后代为主人公,透视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展现他们复杂的心理
本文在导论部分说明了本研究的前提、价值和目标。该部分首先指出,现代主义时空观在颠覆了线性时间的同时,又超越了客观、绝对的空间概念。但评论家更多地关注作品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