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为昆虫致病性真菌,可感染40多种昆虫,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寄主以及菌株的生理差异等条件下,莱氏野村菌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仅利用形态学特征或生理生化指标,已不能满足对虫生真菌的分类和鉴定,现阶段主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真菌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鉴定。关于莱氏野村菌晶体的研究最早于1997年Kumar[1]等在菌株感染家蚕的体表中观察发现,随后本研究室不仅在莱氏野村菌Nr0310菌株感染家蚕的体表观察到晶体,在体外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菌株时也发现有大量的晶体产生。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类鉴定感染家蚕的莱氏野村菌Nr0310菌株,采用CTAB法提取液体培养的莱氏野村菌DNA,测定其含量,采用通用引物NL1、NL4对26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后,将其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陆的相关菌株的rR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选取莱氏野村菌、Chamaeleomyces granulomatis、Torrubiella tenuis、紫色野村菌(N.atypicola)、柱孢野村菌(N. cylindrosporae)及同源性较高的虫草属(Cordyceps)菌株、绿僵菌属(Metarhizium)菌株等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Nr0310(登录号为JQ999993)与GenBank中N.rileyi(AB047211)(?)目似性高达100%,在系统发育中与其聚成一枝,归属于麦角科,野村菌属;且菌株与Chamaeleomyces granulomatis(HM635077, HM635078)、Cordyceps chlamydospori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8%,但由系统发育分析中可知,它们亲缘关系较远,且与其他野村菌属菌株N. cylindrosporae和N. atypicola亲缘关系也较远。关于莱氏野村菌Nr0310菌株产生的晶体,在菌株感染家蚕的体表和血腔内都发现有晶体产生,体外培养基培养莱氏野村菌,在菌丝周边也可观察到有大量的正八面体形或菱形晶体产生。改变菌株体外培养条件如pH、温度、湿度、光照以及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含量等,观察发现菌株产生的晶体会发生变化。菌株在培养基pH为4-5酸性条件下,产生晶体的量偏少或不产生晶体,且产生的晶体形状发生变化,出现长方、正方六面体形及不规则体形晶体;pH9-11时,与中性条件相比,晶体的量减少,少数晶体的个体较大。培养温度过高时,出现长方体形、正六面体形、正八面体形及菱形等形状不一的晶体,当温度高于47℃时,菌株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产生晶体的时间推迟。在黑暗条件下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率较低,但萌发的分生孢子将产生大量的晶体,因此光照对产生晶体的总量影响较小。减少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的含量,菌株产生晶体的量减少且晶体的形状多为长六面体形;利用橄榄油取代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菌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菌丝出现囊状突起,此时未观察到有晶体产生,正常生长的菌丝周边产生大量的晶体。这些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Nr0310菌株产生的晶体与菌株本身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菌株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晶体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二者成正相关,同时,在感染家蚕的体表和血腔中都发现有晶体产生,推测晶体可能是莱氏野村菌Nr0310菌株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分泌物,或是菌株产生的一种有利于菌株感染昆虫的次生代谢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