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影响到译者对文本材料的选择,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作品的翻译风格。然而,在传统的研究翻译里,译者主体性经常被忽略掉,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认为这些对作品翻译有更大的影响。近来,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以来,人们对译者主体性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了改变,学者们从各种崭新的视角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其中,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了学者和翻译学科相关的研究的重点。随着“文化转向”的形成,当代翻译理论如阐释学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无论译者怎样试图隐藏自己使自己不被别人看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以及品位都会对其翻译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换句话说,译者确实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对客体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优秀的译者,必须在自身主体性和自我约束之间寻求平衡点。本论文在阐释学理论框架内,以《水浒传》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问题。阐释学作为一门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不同于对原文和译文之问的静态比较,阐释研究足将译文放在宏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动态研究,同时译者的主体性也得以展现。阐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深化了人们对译者重要性的认识。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的阐释学观点,为研究翻译作品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斯坦纳的阐释学观点,依照“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同时以哲学阐释学的核心观点为理论支持,对登特杨父子《水浒传》译本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水浒传》英译过程中译者由于历史、文化、个体意识差异对译文产生的不同理解,从而在语言、文化层面对译文进行的不同阐释和对翻译中造成的语言、文化、哲学思想的损失采取的不同补偿手段,系统地论证了译者主体性与创造性在《水浒传》英译过程中的体现。最后,基于对《水浒传》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分析,作者认为,成功翻译《水浒传》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译者翻译《水浒传》前必须具有正确、积极的翻译动机;其次,译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功底,熟悉中西文化,同时具有过硬的翻译技能;最后,译者必须对《水浒传》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另外,作者对《水浒传》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鉴于翻译中华典籍的特殊性,译者可借鉴中国学者注释《水浒传》的模式,在忠实翻译原文的基础上附上概念注解和章节阐释,准确重现作品的原貌。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拓宽《水浒传》翻译研究的视角,同时为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