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只能发生在某一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所以文学作品是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反映。《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不同地域的诗歌,每个地域的诗歌有着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产生于不同的地域空间的十五“国风”,都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各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河东地区与黄河下游是处于黄河流域的两个文化区域,其先秦时期的文明差异反映到诗歌上,便是《诗经·国风》中河东地区与黄河下游的风诗的差异,这两个地区皆为黄河流域,所以有着共同点,但又处于黄河流域的不同段,故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有同有异。本文以这两地区的风诗为比较研究对象,比较其由于历史渊源、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状况的差异而导致的在题材、思想、风格上的差异。第一部分,《诗经·国风》河东地区地域文化与风诗。同处于河东地区的魏国、唐国、桧国三国,地域上接近,但其地域文化背景又有一些不同点。魏国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民风淳朴。其风诗主要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所以多悲苦忧愁之作,但其中也有反映生产劳动中的欢欣快乐之篇。唐国为河东大国,经济相对发达,民族政策上采取了怀柔政策,较好的融合了临近民族的文化。唐国的百姓受先王的遗教,上层的贵族思虑深远,下层的百姓勤俭朴素,在《唐风》中体现出了生命忧患意识。另外《唐风》中还有反映婚恋主题与宗族问题的诗篇。桧国虽与楚国同宗,但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其文化属于中原文化体系,其风诗主要是对桧国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第二部分,《诗经·国风》黄河下游地域文化与风诗。处于黄河下游的齐国和曹国,在地域上接近。但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上有着异同之处。齐国本为东夷之地,封给姜尚,后经几世经营成为大国,经济发达,政策灵活,风俗上融合了东夷、殷商、周文化。《齐风》中呈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其中有体现周礼东渐之后与东夷风俗发生的冲突、体现东夷文化的崇尚勇武与田猎诗,欢欣明朗、大胆泼辣的婚恋诗,由于齐人性格舒缓,与此相应,《齐风》也有舒缓的音乐特点。曹国为周室宗亲,国内国际环境较好,经济发达,后来因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最终被灭。《曹风》主要是对曹国这一历史现实的反映。第三部分,河东地区与黄河下游诗风比较。这两个地方因自然环境、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不同而导致了诗风的差异。河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统治者的残暴政治,又有着上古遗风,人们具有着忧患意识,所以河东地区多悲苦忧愁之作。黄河下游经过几世经营,经济发展较好,所以呈现出欢快的感情基调。统治者采取了怀柔政策,有意促使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但这中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同处于黄河下游的齐、曹二国,由于具体环境的差异,在诗歌音乐上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