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盆底痉挛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穴位针刺及联合药物治疗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方法: 1、将60例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针刺取穴为:上巨虚、大肠俞、天枢、支沟、足三里;治疗Ⅱ组取穴:在治疗Ⅰ组基础上加内关百会和长强穴。同期选取30例排便正常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粪造影、盆底肌电图、肛管直肠测压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的差异。 2、将90名由盆底痉挛综合征引起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药物组即单用药物治疗(麻仁胶囊2#Bid),针刺组即针刺取穴(上巨虚、大肠俞、天枢、支沟、足三里加内关、百会和长强穴,针药联合组即上述针刺取穴加药物治疗,观察以上三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 结果: 1、排粪造影数据分析结果:治疗Ⅱ组较治疗Ⅰ组治疗后的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及深度变化、力排相肛直角变化显著(P<0.05); 2、肛管直肠压力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直肠感觉阂值、肛管最大收缩压、初始便意感容量及最大耐受容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Ⅱ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 3、盆底肌电图分析(干扰相结果):治疗Ⅱ组较治疗Ⅰ组治疗后的力排相Turns、T/A、Activity、Envelop指标下降明显(P<0.05); 4、三组便秘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 5、三组便秘患者治疗前后排粪造影数据分析比较:单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联合治疗组差异显著(P<0.01); 6、针药联合组的短期及远期疗效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上巨虚、大肠俞、天枢、支沟、足三里穴可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在上述取穴基础上加内关、百会和长强穴其疗效更佳;结合排粪造影、盆底肌电图、肛管直肠测压相关指标变化,使得临床疗效评价更为客观。针刺联合麻仁胶囊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所致的便秘,其疗效满意;该研究成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