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情感互动研究——对天津港“8·12”事故中网络群体情感的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ma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64亿,网络公共空间具有数量庞大的行为主体。网络公共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在网络空间裂变式传播,但引起轰动之后又会迅速沉寂。网络群体情感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研究从情感社会学的互动理论视角出发,选择网络公共空间为田野,以天津港“8·12”事故中网络群体的情感为具体研究对象,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在网络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笔者选取人民网、央视网、凤凰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对天津港“8·12”事故的报道为参照,通过分析新浪微博、凤凰网、天涯等网络平台上网络用户对该事故的评论,来探查网民群体的情感发展过程及情感互动。最后,研究网民、媒体、行政主体之间的互动,来分析网络公共空间情感互动模式。  网民群体情感受网络事件发展过程的影响并反作用于事件的发展。网络公共空间中的群体情感受到网络事件传播规律的影响,不断聚合又迅速分化,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波浪式的特征;网民群体、媒体、行政主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四种情感互动模式,它们分别是情感的冲击-回应模式、情感的引导-被引导模式、情感的引导-反引导模式、情感的刻奇-反刻奇模式,网络公共空间不同行为主体掌握的信息和权力资源决定了其在情感互动中的位置;最后,网络公共空间中情感由于不断累积而独立于情感对象之外,这些独立的情感相互感染,跳过情感发展过程,以情感为生产要素迅速再生产。
其他文献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民和农业在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农村社区作为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在政府首次提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的移民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移民中的主流群体,并且数量会越来越多。现有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是国内蓝领移民的社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大部分农村地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中国社会在八十年代后期进入快速转型期,改革开放促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体育的改革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逐步契合的过程,转型前的体育资源几乎完全掌控
本文主要探讨清末十年期间文化改良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在东西文化的对决中站在不同的立场,处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文化的重新认识以及相互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