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设备专有软件能耗评估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peng1986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评价电子设备尤其是计算机主要使用两个标准:价格和性能。现在能源消耗指标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主要原因是由于电池驱动便携设备的大量使用,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和平板电脑等。每年售出的个人便携设备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个人电脑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科技。像智能手机这样最新的便携设备,不仅拥有增强的操作系统,还拥有安装和运行各种应用的功能,包括聊天,阅读,视频,以及各种网络软件。这些多功能设备消耗大量的能源,必然导致电池寿命的缩短。日常生活中应用这种设备需要更好地了解电池容量信息,因为这些笔记本电脑会由于电池容量不足而限制工作时间。虽然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人们却较少关注电池容量密度,近年来几乎没有迹象显示未来几年会有大幅度改善。即使对于非便携式电脑,由于散热问题,设计人员也担心电脑的功耗过大可能会损坏部件的问题。锂电池技术的当前状态清晰地表明,能源效率的提高必须依靠硬件和软件来实现。硬件级别改进的基本目的是要满足软件需求,所以软件是最终耗电者。因此,重点应放在软件功耗分析和优化,目的在于设计出更节能高效的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从而使能源消耗可以达到最佳水平。  软件是系统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在这个领域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开源应用程序,只有少数是针对专有应用程序。针对专有应用的研究也没有考虑到便携式计算机。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本文分析了个人便携式电脑的闭源应用程序能源消耗的问题,并试图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大多数常用的应用软件,包括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商业软件和免费软件都是封闭源代码的。因此缺乏对这些封闭源代码的应用测试和评估功耗。  本文对专有软件能耗分析与评估问题进行讨论,试图给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找到合适的软件能耗评价方法,同时也提供了此类能源消耗的详细理论依据。  软件能耗评估的过程应该尽可能综合考虑各种软件的特征,如软件功能,软件规模,软件生产线速度,软件实现效果等。此外由于软件的综合评价问题具有模糊性,可以考虑基于模糊理论建立评价模型。考虑上述特点,本文研究了一种用于便携式计算机的能源消耗评估综合模型,并用这个模型来评估的媒体播放器软件的功耗。  本文开发了一个针对专有操作系统的软件能耗评估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专有操作系统能源评估问题和能源消耗比较评估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Win XP的和Vista操作系统为例实施了实验,比较了这两个操作系统之间在启动过程中和基本文件管理操作的能量消耗差异。本文所提出的系统能耗评估模型为用户全面评估应用软件产品提供了支持。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动态功率管理算法,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便携式计算机的能耗,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
其他文献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通过人体物理或行为特征自动识别人的身份。可用于生物特征识别的特征有多种,如人脸、指纹、掌纹、虹膜、签名、视网膜、手指静脉、手掌静脉等。生物特征
虚拟仪器技术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仪器仪表技术发展的主流与方向,是进行网络化测试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得力工具。 本文对虚拟仪器技术在测控系
Ontology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如何构建Ontology是Ontology工程中最基本的问题。目前Ontology的构建大都采用手工方式,构建过程困难费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Ontology的
1998年年初,IPv6协议的基本框架逐步成熟,同年年底,IETF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Ngtrans研究从现有的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过渡策略和必要的技术。1996年,国际的IPv6试验网——6bo
随着信息网络等技术的迅猛发展,IPv4协议逐渐暴露出了地址不足,移动性不好等一系列问题,IPv6也应运而生,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目前
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对审批业务流程的处理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以,我们引进工作流管理的思想来构建电子政务中的审批系统。 工作流引擎作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
随着信息技术(IT)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Internet)的迅速普及以及3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合一的加速发展,宣告数字化时代已经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嵌入式接入设备是数字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在出差或在家里办公时需要随时随地地访问企业的内部网络,这就要求企业网络的功能范围超越其物理位置上的限制。随着应用程序从C/S
学位
随着Internet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远程数据交互、异构平台上不同应用间相互通信以及穿越防火墙等。传统的数据集成方案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存在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