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次声是频率为0.0001-20HZ的声波,是由于物体的机械振动产生的,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从本质上讲,它与可听声一样,都是物质或物体的机械性振动,通过各种介质的分子作稀疏及紧密的交替波向四周扩散传播,传播速度与可听声一样。由于其频率低、波长长,因此又具有与可听声不一样的物理特性如:在空气中传播较远、具有很强的穿透力,通常的隔声、吸声材料甚至航天员头盔均难以阻挡等特点。 应激是过强或有害刺激引起的机体非特异性反应,它的基础是体内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它是机体的防御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疾病,即应激性疾病。近年,在发达国家所有普遍流行疾病中,约75-90%的疾病与应激机制的激活有关。对机体构成威胁的任何刺激统称为应激源。次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环境中次声的受害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的应激反应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目前,次声被公认为体外环境应激源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广泛存在次声,因此,需要对次声引起的应激反应作深入研究。 应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它对机体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与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机体的应激反应是机体对次声产生反应的重要方面,次声作用后机体应激系统的变化值得深入研究,其意义重大,战时可以有效地防治指战员的应激性疾病,保证战争的胜利,平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工人的受伤害程度,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因此本文对次声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关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次声损伤的药物防护问题作了实验观察。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是:1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观察了16HZ不同声强(声压级水平)的次声作用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不同次数后,大鼠血浆和下丘脑内血管紧张素*含量的改变。结果表明:实 验组次声作用后大鼠血浆 A 11变化情况:90dB次声作用 1次后,0.sh己开在 始增高,12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 1860,而后下降,至 24h降为最低点;次声 作用7次后,持续增高至24h达顶点,为对照组的230%:次声作用14次后, 0.s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197%,而后渐渐下降,至24h与对照组无显著差0 异;次声作用ZI次后,0*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388%,,而后下降,12h降 为最低点,以后复呈显著增高至24h。130dB次声作用!次后,持续增高至 24h达顶点,为对照组的323%:次声作用7次后。12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 229%,而后下降,至24h低于对照组:次声作用14次后,0.sh己显著增高, 6h、12h无显著差异,以后持续增高至 24h,达对照组的 256%;次声作用引 次后,0.sh已增高,12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167%,而后下降,至24h无显 著差异。 实验组次声作用后大鼠下丘脑 A 11变化情况:90dB次声作用 1次后,大 鼠下丘脑川含量于0。sh显著增高,12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530%,以后 下降,24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90dB次声作用7次后,于0.sh显著增高,以 后下降,12h降为最低点,以后复呈显著增高,24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487%; 90dB次声作用14次后,于0.5 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2120,以后下降,12h 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90dB次声作用ZI Ik后,于0.sh达高峰,为对照组V 的684%;12h降为最低点,以后持续增高至24h。130dB次声作用1次后, 于05h显著增高,以后下降,12h降为最低点但仍高于对照组,以后复呈显 著增高,24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845%;130dB次声作用7次后,0.sh己显令 著增高,以后持续性增高至24h达最高峰为对照组的95二%;uodB次声作 用14次后,于0.s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476%,以后下降,至12h降为最低 点但仍高于对照组,以后复呈增高至24h;130dB次声作用21次后,0.sh己 显著增高,12h降为最低点但仍高于对照组,以后持续性增高至24h达高峰, 5 第四军医大学瞩士学位论文 为对照组的538%。 这表明:机体对不同参数次声作用后的反应不同。这是由于机体受次声在 作用后,首先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从而激活血浆和脑内肾素,导致血 浆和脑内 A 11大量增多,血浆中大量 A 11透过被次声损伤的血脑屏障进入脑 内。肾素作为RAS的一种关键酶,受次声作用后呈激活和抑制交替进行的 动态变化过程,必然导致次声对血浆和下丘脑内血管紧张素*含量的影响呈 波动性表现。 2利用 HPLC配电化学检测器技术观察了 16HZ不同声强次声作用不同次数 后,大鼠血浆内 E和 NE含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