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和湖南道县晚更新世鹿类化石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fdf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类动物野生种群在全球广泛分布,现生属种约50多种;但在澳洲、南极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缺失。鹿角、头骨以及头后骨骼形态特征是鹿类动物属种鉴定的重要依据。鹿类化石在中国南方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由于中国南方洞穴特殊的埋藏环境,这些被保存下来的鹿类化石往往以单个牙齿为主,而具有重要鉴定意义的鹿角、头骨以及头后骨骼则很少被保存下来。因此,对中国南方洞穴中晚更新世鹿类化石的系统分类和鉴定一直是一个科学难题。  近期在江西萍乡杨家湾和湖南道县福岩洞两个化石点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福岩洞还出土了若干枚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遗存。根据铀系测年结果和动物群组成分析,这两个动物群均属于中国南方典型的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这两个遗址的鹿类牙齿化石都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南方晚更新世鹿类动物系统分类及演化的重要素材。  鉴于中国南方晚更新世鹿类属种与现生鹿类属种关系密切,本文研究涵盖两部分内容:中国南方地区现生鹿类动物(如麝、麂、毛冠鹿、梅花鹿、水鹿和獐)牙齿研究和上述两个史前遗址出土的1700余枚鹿类牙齿化石研究。研究方法和内容主要包括对牙齿的测量比较、颊齿齿冠特征观察和描述以及通过鹿类属种组合对古环境进行探讨等。此外,对中国南方地区更新世化石鹿类资料做了总结;并对不同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相似度做了初步分析。  通过鹿类牙齿的测量比较分析,可以依据牙齿尺寸大小初步将鹿类牙齿化石分为四种类型,而赤麂和毛冠鹿的牙齿大小相近,无法通过牙齿大小将其区分;此外,与相对应的现生鹿类相比,化石鹿类的牙齿要稍大一些。通过牙齿形态观察与描述发现:上前臼齿有无内中凹,上臼齿的内附尖、后尖肋发育与否,p4的下后尖与下前尖是否相连等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大小相近的毛冠鹿和赤麂颊齿;下臼齿第一叶舌侧肋部的羚鼷鹿褶(Dorcatherium fold)结构存在与否可以用来作为麝类的鉴定依据;釉质层厚度和内附尖粗壮程度等特征可以用来区分水鹿和梅花鹿。  通过鹿类牙齿测量比较和牙齿形态观察,在上述两个遗址出土的鹿类化石中共识别出6个属种,即麝属未定种Moschus sp.、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赤麂Muntiacus muntjak、小麂Muntiacus reevesi、水鹿Cervus(Rusa)unicolor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与中国南方现生鹿类组合相仿。鹿类化石组合反映了当时的环境以温暖潮湿的森林环境为主。
其他文献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高分辨率影像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界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通过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寓。与中低等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相比,Quic
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冰期—间冰期大幅度旋回波动的特征。冰期—间冰期交替造成海平面波动,在沿海平原地区沉积物中留下海进及海退记录,因此沿海平原是探讨海陆相互作用、平
“变译”之“变”意为“变通”“改变”等,“口译”之“译”也需“准译”“顺译”“快译”.“变译”从理论视角提出应变手段,“口译”以实战为主运用变通策略.二者皆因实际而
Nd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是研究地质过程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获得地质样品高质量的Nd同位素比值数据非常重要。但因为基体元素和同质异位素的存在,Nd同位素质谱分析前,必须进行样
水沟旧石器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会兴镇,由水沟和会兴沟这两个相距不足200m的地点合并而成,是黄土高原东南部三门峡盆地内一个重要的代表性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
几年来,江泽民同志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结合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浩然正气”,要“讲正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具有强碱性和高放射性两个特点。目前赤泥的处置方法主要是建设赤泥堆场,供长期堆放,尚没有对其进行大规模利用的成熟技术。   随着
活动断裂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活动断裂是地球表面现今重要构造类型,对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地面沉降、地裂缝和部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存在着不同程度
学位
碳酸盐岩溶解动力学是以实验手段和数值模拟为基础,通过碳酸盐岩典型岩石、矿物在不同物化条件下与反应流体介质的“水-岩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模拟碳酸盐岩在地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