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密檐式塔形制特色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pl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代建筑遗存无论在规模、等级、数量和保存质量上均构成中古时期古代建筑遗存中最重要的部分。辽代建筑上承唐代、五代建筑,与宋代建筑关系紧密,而下启金代、元代建筑;从辽代建筑到金代建筑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的反映。   辽代佛教兴盛,建造了大量的寺院和佛塔,保存至今的辽代寺院木构建筑不足十座,但砖石结构的佛塔在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地区仍保存有相当的数量。保存下来的辽代佛塔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多样。包括有密檐式塔、楼阁式塔、复钵式塔和华塔,其中密檐式塔占了绝大多数。   在中国建筑史领域,对辽代密檐式塔系统的比较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本文主要使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组成辽代密檐式塔的各部分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辽代密檐式塔的形制特点和地域特色进行研究,全文共六章,约4.7万字,插图119副,表格17副。   第一章作者对辽代密檐式塔的现存数量、地理分布和功能做了简要的介绍。其次,介绍了研究对象的范围、研究内容和意义、资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作为背景部分,首先介绍了契丹民族兴起和辽政权的建立,进而对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做了概括性的介绍。其次论述了佛教在辽代的兴盛发展及辽代佛教建筑。   第三章在前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借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地理区位为标尺,从密檐式塔各部分组成要素入手,对辽代密檐式塔进行分类比较,从中总结和整理出辽代密檐式塔共同特性,并且寻找不同地域可能存在的差别。   第四章探讨辽代密檐式塔的源流。本章通过对辽代密檐式塔的典型特征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寻找辽代密檐式塔的形成的脉络,以及对后世密檐式塔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而为密檐式塔的渊源的研究提供一点可能的线索。   第五章本章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整理出辽代密檐式塔建造形制上共同特性和建造手法的共同规律,也为全面了解辽代密檐式塔的设计原则和手法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另外,本章的最后对辽金八角形密檐式塔年代的辨别问题上提出一些判断的依据。   第六章对地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在辽代广泛的疆域内,密檐式塔大体统一的风格的基础上,在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地域的特色,试图用社会-历史的方法,从社会变迁、宗教发展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对辽塔地域的差异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本课题的工作是进一步全面的研究辽代密檐式塔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研究辽代密檐式佛塔的形制演变和地域差别及传承有直接的意义。另外它对进一步探讨密檐式塔起源以及古印度窣堵波和中国佛塔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可能提供一定的线索。   
其他文献
本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景与观”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在此“建筑”与“景观”将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研究主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条件,并以笔者参与的江西“三清书
瑞士建筑师雅克·赫佐格(JacquesHerzog)与皮埃尔·德默隆(PierredeMeuron)是当今国际建筑界著名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自执业初始就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共同创作出了大量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开始渴望更高层次的需求,特别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在这一方面,传统的街巷空间值得借鉴.它不受现代交通车辆的
随着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户外环境景观的创作来完善社区的居住功能,已成为当前住宅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
本文力图建构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理论。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地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的方法,同时借鉴类型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及城市设计相
河南省历来是我国人口大省,但到2012年,河南全省城镇化率只有42.2%,较全国水平52.57%低出约10%。而河南省较快的城镇化增长率,又意味着每增加1%的城镇化水平就有1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
大城市主导我国当今城镇化发展格局,且日益走向区域化和群组化。我国城镇发展进入“都市区化”的新阶段,同时对于市域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联系密切的特大城市来说,其都市区发育程度
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也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零售业态演化规律的推动下,引进国外先进营销模式,仓储式建材超市应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也在“发掘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的呼声中轰轰烈烈的展开。由于对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总体城市设
建国以来,城乡的二元结构深刻影响我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传统的物质文化空间衰落、优质精神文化丧失,现代社会文明尚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广大乡村的现状所在。作为影响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