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与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对比,评价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数法纳入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各35例。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单纯针刺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护理,针刺选穴均采用针灸科常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局部穴位:百会、印堂、太阳(患侧)、阳白(患侧)、迎香(患侧)、地仓(患侧)、颊车(患侧)、四白(双侧)、翳风(患侧)、合谷(双侧);穴位注射选穴:太阳(患侧)、四白(患侧)、地仓(患侧)、风池(患侧),每穴0.2ml。疗程:每周针刺+穴位注射行3次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一共4个疗程。分别在初诊、第2疗程、第4疗程、随访(疗程结束后1月)四个不同的观察时点,采用整体House-Brackmann评分表、2009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中面神经功能总评分表来观察同组治疗前后及两组组间同一观察时点的差异,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反应,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8.0进行数据管理及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样本含量n<40,理论频数T<1,选择Fisher确切概率法)。定量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x±s,中位数);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基线情况比较,包括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病史、年龄、发病部位及整体House-Brackmann分级、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随访时,有效率分别为70.6%、94.1%、97.1%,痊愈率分别为5.9%、44.1%、61.8%;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随访时,有效率分别为79.4%、97.1%、97.1%,痊愈率分别为0%、44.1%、64.7%,两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比较: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组间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整体House-Brackmann分级≤Ⅲ级,两组4个疗程结束时痊愈率达94.45%,随访时痊愈率达100%;试验组V、Ⅵ级患者随访时痊愈率为80%、20%,对照组Ⅴ、Ⅵ级患者随访时痊愈率为37.5%、0%。结论:①两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疗效;②两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相仿;③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说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更明显;④根据整体House-Brackmann分级≤Ⅲ级的患者痊愈率高;随访时试验组Ⅴ、Ⅵ级患者痊愈率比对照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