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制度问题既是中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不能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纵观中国市场化改革遇到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产权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公民素质的提高等无不与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直接相关。因此本文的主旨是试图通过分析信用与信用制度的一般特性,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建立信用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中国当前面临信用困境的原因和解决该问题的出路。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一种经济伦理,也是一种经济交易方式,它对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人不是自发地守信的,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是否积极守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失信行为的产生一般都与制度上存在的缺陷有关。因此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用也是一种制度安排。信用制度就是维护信用交易顺利进行的各种规则与约定,其基本功能就在于建立信用机制和信用秩序,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向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健康发展,所以信用制度是市场交易制度的核心制度之一。信用制度的构成模式可以有多种分析框架,但其基本的设计机制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产权激励机制,即通过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使市场主体有长远利益预期并重视重复博弈,从而在市场交易主体之间形成信用的自我实施机制;二是失信惩戒机制,即通过建立以法律为支撑的监管制度和征信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加大失信成本,从而形成信用的强制实施机制或第三方实施机制;三是道德约束机制,即通过非正式信用制度的建立加大反信用行为的精神心理成本。基于此,信用制度可以看作是由正式信用制度和非正式信用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非正式信用制度对正式信用制度的变迁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是其路径依赖性的来源。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演化出了一套与其国情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体系,分析这些国家信用制度建立的模式和特点,可以为我国的信用制度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信用制度建立与运行的特点不难发现,尽管不同的国家建立起了不同模式的信用制度,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如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高效运作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及其征信数据环境、重视信用教育研究、注重正式信用制度与非正式信用制度的相容等,从而形成相对健全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管理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信用制度安排,它保证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以及经济运行的公平和效率。在现代社会中,分工和专业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信息不对称性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