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1986年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俨然成为“网格化”社会,各式社区遍地开花。由滕尼斯所提出的传统社区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治理模式也在不断改变。论文的写作将社会联结理论与治理理论搭起一座桥梁。研究内容方面,将通过对四种类型的社区进行社会联结度调查,探讨各类型社区的治理模式。论文将探讨重庆市四种类型社区的治理模式,在社区联结视角下,为社区治理现状提供参考。本文将分为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章对社会结构的相关争论进行梳理,通过对吉登斯、迪尔凯姆等人有关社会结构的观点进行讨论,强调人的能动性以及微观与宏观社会之间的联系,为之后的章节分析社区联结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对四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大量的案例,总结四种类型社区在治理模式上的异同,其中主要指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各类机构对社区治理的衔接情况以及对社区内处理事务的主次结构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四种类型社区的社会联结度的分析,根据吉登斯与戈夫曼对日常接触、迪尔凯姆对分工与团结的研究,将社会联结分为日常接触与公共事务两个维度进行探讨,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将社区的联结机构分为居民内部、物业公司、居委会街道及其它四类,借助“生疏”、“生疏+”“频繁-”、“频繁”四种程度选项,对居民与上述四类机构的联结程度进行评定。第五章则讨论社会联结度与社区治理模式之间的影响机制,从社会联结的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出发,讨论社会联结与社区治理之间的关系。第六章为结论与讨论。研究方法方面,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四种类型小区进行分类、随机抽样,并对各类型社区的居民进行深度访谈,每种类型社区得到10-15份访谈记录,总共50份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整理,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次,本文通过对社会联结的文献梳理,针对本研究需求,对社会联结进行了重新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到不同类型社区工作,深入观察,为论文写作提供现实依据。研究结论方面,首先对四种类型社区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金字塔图形描述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其次对社会联结状态通过频繁、生疏进行总结;最后通过社会联结对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居民参与度、物业服务、纠纷解决机制五个方面的影响,探讨社会联结与社区治理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总之,通过对各类型社区的分析,得出各类管理机构在不同社区之间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并与社区社会联结程度联系,探讨两者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