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淡水体系中的微生物铁载体对藻类的影响。现今大多数实验室的研究均停留在对铁载体菌的性质及产铁载体数量的研究,对于铁载体细菌与藻类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对实验室筛选鉴定的产铁载体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进行产铁载体培养条件优化,制备出铁载体,研究生物铁载体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生长情况的影响,为治理其所产生的污染问题提供可参考的方法与方向。实验研究采用改进的CAS平板检测方法,从东湖及长江流域等淡水湖泊中筛选得到28株产铁载体细菌。结合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形态观察,对6#、15#、J9#高产铁载体菌进行16SrDNA序列BLAST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微生物菌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变形菌。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该15#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产铁载体的培养基组分及条件。最佳培养基成分(w/v):NaNO30.4%、蔗糖2.5%、谷氨酸10mM、K2HPO40.3%、MgSO40.008%。在30℃下,装液量为30ml/100ml锥形瓶中于100rpm下振荡培养120h,铁载体产量可达到88.7ug/ml。将15#产铁载体细菌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培养得到的铁载体菌液,经过大孔树脂柱层析法纯化,得到铁载体粗品,制备铁载体储备液(浓度120μg/ml)。以铜绿微囊藻FACHB-905、水华鱼腥藻FACHB-245为实验对象,在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铁载体联合培养,定期检测生长指标,包括藻密度(OD680)、比增长率、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总可溶性蛋白(TSP)、藻蓝蛋白、藻毒素。根据所得数据分析发现铁载体加入量的增加对藻样本的生长产生了负影响,藻细胞密度、藻细胞数比增长率指标的下降反映了藻样本的生长速度受到抑制。在实验的末期,FACHB-905实验组1、2、3的藻细胞密度光吸收值分别为对照组的28.5%,40.13%,57.38%;FACHB-245则分别为对照组的66.18%,77.27%,82.32%。同时铁载体对Fe3+的螯合作用抑制了蓝藻对Fe3+的吸收,影响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使藻细胞出现黄化现象;FACHB-905藻毒素对照组含量为1.3741ng/ml,实验组是对照组的28.54%,41.59%,50.73%。显示微囊藻毒素的合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结果表明,利用高产铁载体菌产生的铁载体来治理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引起的污染和危害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