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数据库、计算机网络、通信工程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发展的产物。狭义会计信息系统就是指财务软件,含有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成本、存货、财务报表、应收及应付账款、财务分析等功能模块。广义上来讲,会计信息系统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又称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分析系统三类。其中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包括财务软件和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软件相当于ERP中的会计子系统。而ERP是将财务系统、生产制造、供应商、客户、人力资源、质量控制等资源整合成完整的链条,再对链条上各环节加以有效管理。对外部监管机构而言,最常接触的是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自1989年第一款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清华大学璞群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王景新教授研究开发的“先锋通用财务系统”问世以来,至今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会计在信息载体和数据处理上的变革给外部审计和税务稽查都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虽然审计和税务稽查的目标并未改变,但各自的技术方法、作业方式甚至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鉴于此,1999年审计署启动《审计信息化规划》即“金审工程”来应对信息化的挑战。由于思想上重视,规划上详实,组织上有序,十几年间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相比之下,虽然包括用友、中普、奇星、ETA等知名品牌在内的税务稽查查账软件已被大力推广和普遍使用,在提高稽查的准确度、针对性及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但税务稽查信息化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工程。税务稽查信息化不是仅仅体现在使用税务稽查查账系统这一工具的层面上,税务稽查人员更要在思想上认识和理解信息化。具有信息化意识是信息化背景下稽查人员践行现代稽查理念的一项必然要求。目前,很多稽查人员能够使用稽查查账软件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不熟悉。如此“知己不知彼”,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及相当规模的中型企业均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即只用一套电子账进行财务核算,完全摒弃了传统手工账簿。税务稽查人员到这样的企业检查时,面对会计信息系统往往“绕着走”,仅仅查看财务人员从会计系统中打印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而不是亲自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依靠被检查企业的财务人员才能得到二手信息,这就很容易被“牵着走”。因为数据在从会计系统打印输出的过程中有可能经过加工处理,数据本身是舞弊的结果而不是生产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稽查人员据此得出的检查结论其可靠性会大打折扣。为加快税收现代化的步伐,税务系统正在实施大数据战略,不同来源的涉税数据将会被有效整合。对于稽查工作而言,获取充分的数据,有效地处理数据,科学地分析数据,合理地利用数据是把好税收征管最后一道关口,保障税款应收尽收的关键所在。稽查人员如果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运行原理、后台数据库特点和各功能模块间由于数据传递而存在的相互联系不了解,就无法识别舞弊,也很难准确又完整地获取财务系统中的数据,合理分析并利用数据更是无从谈起。本文立足于税务稽查,由会计信息化给税务稽查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入手,分析了企业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实行财务舞弊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涉及到财务系统操作和内部控制缺陷两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税务稽查人员在日常检查工作中识别和应对会计信息系统舞弊的思路和对策,将控制制度、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痕迹、财务会计数据加之会计信息系统本身考虑在内,以便多角度全面洞悉舞弊。最后,以一家工业制造业企业沈暖公司为例,记述了税务机关从把沈暖公司列为风险管理对象开始,到开展纳税评估发现疑点,进而走税务稽查程序最终作出处理决定的全过程。本案例中税务人员使用数据库技术恢复并采集数据,以及用信息化工具——税务稽查查账软件分析数据的做法为稽查会计信息化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