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周仲瑛教授提出的中风病“瘀热相搏”的病机理论指导下,结合现有的研究基础,探讨犀角地黄汤对“瘀热”证H型高血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升高同时伴有高血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磷脂酸(PA)、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且探讨犀角地黄汤对内毒素诱导下持续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pMCAO)大鼠脑组织的自噬相关Atg-5、Beclin-1等蛋白的mRNA表达;以及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自噬体及染色的LC-3抗体的表达。并在临床运用犀角地黄汤干预了瘀热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观察相关的瘀和热的指标变化。 方法:造模“瘀热”证H型高血压大鼠成功后采用低中高三种不同剂量犀角地黄汤(0.75g生药/ml、1.5g生药/ml、3.0g生药/ml)水煎液灌服,并选择空白对照,分别检测各组血压、血Hcy、TNF-α、 IL-6、 LPA、PA、及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造模内毒素诱导下持续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pMCAO)大鼠,造模后进行分组,并采用不同剂量犀角地黄汤进行干预,分别提取RNA、PCR检测Rat-atg-5、Beclin-1等基因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染色的LC-3抗体表达。进行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并以LPS诱导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及凋亡,应用LPS(10ug/ml)刺激诱导神经元损伤模型,观察自噬体及相关蛋白的表达。临床随机筛选80例中医辨证为瘀热证型的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使用犀角地黄汤进行干预,观察白细胞介素-6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后比较,犀角地黄汤治疗组对“瘀热”证H型高血压组大鼠的Hcy、TNF-α、IL-6、LPA、PA、及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尤其以中低剂量为佳。“瘀热”证pMCAO模型大鼠中Atg-5、Beclin-1mRNA的表达、模型组Atg-5和Beclin-1 mRNA的表达明显上升,犀角地黄汤中剂量治疗组和阳性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其表达。(*p<0.05,**p<0.01)。LC-3抗体染色颗粒提示,空白组表达不明显,模型组造模成功,尤其在第六天,模型组明显增多;阳性药组明显抑制LC-3的表达,第三和第六天到达最佳;低剂量组抑制效果不明显;中剂量组抑制效果好于高剂量组,第六天抑制效果最佳。对于LPS诱导神经元损伤模型,高中低剂量(40mg/ml,20mg/ml,10mg/ml)的犀角地黄汤处理诱导的神经细胞12小时,中剂量组(20mg/ml)和阳性药阿司匹林均显著降低了atg-5和beclin-1 mRNA的表达,和模型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噬诱导剂(rapamycin,100μmol/L)明显逆转了犀角地黄汤的作用,自噬抑制剂(3-MA,2mmol/L)加强了犀角地黄汤对atg-5和beclin-1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临床病例观察发现:犀角地黄汤治疗组在纤维蛋白原、白介素-6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实验以及临床研究的结果提示:犀角地黄汤在脑缺血的预防及发生后的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通过抑制缺血前期及缺血期的相关炎性反应以及调节了细胞自噬反应,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具有临床实用性。以中医证侯学为基础突破口,从中医学新的视角阐发了脑梗死的发病前预警以及防治中相关瘀和热以及细胞自噬的机制,继承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为我国的卒中诊治提供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