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格尔哈特的价值观转变理论是当今政治文化领域的经典研究,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已经不成问题,这就使人们的优先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的优先价值观出现明显差异,前者更加注重生存安全和物质条件,而后者更加强调生活质量,即由“物质主义”价值观逐渐转变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而这种转变是由代际更替逐步完成的。英格尔哈特的价值观转变理论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起初,他把这种优先价值观的差异称作“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开始将其称作“生存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以及“自我表现价值观”,他发现这种价值观转变只是一场更为广泛的文化转型的一部分,他将这种文化转型称作后现代主义。英格尔哈特的价值观转变理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批评和质疑。如克拉克和达特等人质疑这种价值观转变是否真的发生,他们认为只是研究方法的问题才导致英格尔哈特得出了价值观转变理论;杜赫和泰勒等人质疑了英格尔哈特所说的引起价值观转变的原因,他们不认为是经济因素导致价值观转型,也不认同社会化早期的经济状况决定人的价值观倾向的理论,他们认为教育以及调查期间的经济状况显著影响人们的优先价值观;弗拉纳根等人批评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理论并没有抓住西方价值观转变的关键,因而是无效的,他们认为更应该把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区分为“传统价值观”和“自由价值观”;此外,英格尔哈特的测量方法也引起了不少质疑,如比恩和帕帕达克斯等人就排位法和评分法的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他们认为,排位法不适用于研究价值观优先理论;而戴维斯则质疑了英格尔哈特的12条目设置问题,他认为,英格尔哈特没有把失业率加入到调查条目中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对于价值观转变的影响,杰克曼和米勒、萨维奇等人认为,英格尔哈特夸大了政治文化的作用,没有制度的协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不会自动导致民主的诞生和稳固。最后,我将对这些批评和辩护做出一点评析。我认为,价值观转变的确正在发生,但其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