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酵母致突变菌株的构建及其在瑞氏木霉内切纤维素酶EGⅢ体内定向进化中的应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2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致突变菌株(mutator strain)的使用是蛋白质定向进化中所采用的一种体内分子生物学方法。多数致突变菌株的构建都是通过破坏正常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使正常的DNA复制过程受到影响,忠实性和正确性降低,当外源目的基因转入到构建好的致突变菌株中时,发生随机突变的几率远远高于野生型,再通过有选择性的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突变子。因此,致突变菌株就是一种体内定向进化的突变系统和工具。 原核生物致突变菌株的研究目前已经很成熟,并且商品化。比如Stratagene公司生产的大肠杆菌XLl Red Competent cell。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使XLl Red的DNA修复过程中的三个酶基因(错配修复基因、DNA 聚合酶Ⅲ 3′-5′核酸外切酶基因和8-OXodGTP水解酶基因)缺失,导致DNA复制过程的忠实性和正确性降低,这使得XLl Red致突变菌株的随机突变率是野生型的5000倍。该致突变菌株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体内使目的基因发生随机突变,并且无需大量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操作。 虽然以大肠杆菌xLl Red为代表的原核生物致突变菌株在体内定向进化中取得了一些结果,但是大多数的致突变菌株不能够根据需要控制合适的突变率,同时作为原核生物表达系不适合某些真核生物蛋白的表达,这些因素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克服传统致突变菌株的这些缺陷,本课题分别敲除了酵母菌RDKY3615(ura3-52,trpl△63,leu2△1,his3△200)中与清除活性氧化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有关的三个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TT和硫氧还蛋白SRX的基因,构建了三株可以通过不同的H<,2>o<,2>诱导处理条件来控制突变率的致突变菌株RDKY3615(△sod)、RDKY3615(△ctt)、RDKY3615(△srx)。 该致突变菌株相对于传统的致突变菌株来说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真核生物体系,而真核致突变菌株应用于体内定向进化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另外本文所构建的三株致突变菌株是通过敲除掉与清除活性氧化物质有关的三个酶基因而建立的,如此,相对于野生型来说,致突变菌株的DNA被氧化损伤发生突变的几率要高于野生型(Molecular Cell,Vo1.17,709-720,March 4,2005),并且可以通过人为的改变氧化型诱导剂H<,2>O<,2>的处理条件来控制致突变菌株的突变率,实现了致突变菌株在突变率上的可控性。本论文在成功构建的三株致突变菌株基础上,通过报告质粒中kanamycin抗性基因的回复突变,确定了H<,2>O<,2>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突变率的影响,并以瑞氏木霉内切纤维素酶EGⅢ作为模式蛋白开展了体内蛋白质定向进化的尝试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真核致突变菌株可应用于体内蛋白质定向进化的工作。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图像和数字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不再局限于广播电视系统,搭载着Internet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几年,
普那菊苣(Puna Chicory)原产于欧洲,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国外广泛用于饲料、制糖等原料。普那菊苣适应性广,根系发达,产草量高,营养丰富,粗蛋白质16.44%~27.35%,饲用价值高。通过饲喂多种家畜和家禽,发现普那菊苣是一种适口性极好的牧草。我国80年代从新西兰引进,从几年的试验情况来看,其适应性强,适口性很好,抗病虫能力强,深受广大用户欢迎,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牧草。目前国内外
引 言在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因特网上的语音实时传输、电话会议及免提电话通信系统中,回声抵消技术对提高语音传输质量、通话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抗菌肽是由生物细胞特定基因编码,经过外界条件诱导产生的一类具有广谱杀菌活性作用的多肽。近年来发现的新型抗菌肽hepcidin,在鱼类中广泛存在,主要是由生物体肝脏特异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