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到2017这十年中,这东南亚各国对华采取的主要战略被认为是对冲战略。其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与中国开展密切合作,同时在政治和安全上与其他大国保持良好互动,但又避免与中国产生激烈的安全矛盾。如果以追随---制衡作为国家战略选择的两个端点,那么对冲大致属于中间的混合阶段。因而可以将对冲视为一种策略组合,即同时包含追随与制衡两种因素。按其中所包含制衡因素的强弱,可以把对冲战略划分为强对冲、中等对冲和弱对冲三种类型。对于不同强度的对华对冲行为,其实质是各国不同程度的对华威胁感知。只有当威胁感知越强烈时,其对冲行为中制衡因素才会越强,因而其对冲的程度也就越强,反之亦然。现有研究关注于“为何采取对冲”这一问题,但对于“为何对冲强度不一”这一问题的回答则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从地缘政治理论的角度入手,来分析2007-2017东南亚对华对冲案例。沃尔特曾在其《联盟的起源》一书中对地缘---威胁感知理论有经典的论述。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是国家与大国的距离决定着威胁感知的大小。然而这显然不能解释当前东南亚的局势。与中国接壤的缅甸对华更温和,而距离更远的新加坡却对华多有防范。因此,本文提出是国家与大国权力投射地区的距离,决定着威胁感知的强弱。距离越近,威胁感越强。中国在西南海上方向的权力投射引起了该方向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较高的威胁感知,而另一方向----中南半岛上的缅甸、柬埔寨等却对中国几乎没有威胁感知。这种修正能较好的解释东南亚地区的威胁感知及对冲情形。通过权力投射与威胁感知的角度对东南亚国家的对华对冲战略进行分析,我们得以更深的理解对冲行为,并以此修正沃尔特的理论,也是对地缘政治学的一个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