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祛异康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模型大鼠异位内膜形态学观察和CD44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及量效关系,以便对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方法:(1)将6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祛异康小剂量组;D组:祛异康中剂量组;E组:祛异康大剂量组;F组:丹那唑组),除A组行开关腹手术外,余5组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成模后,A、B组大鼠用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C、D、E组大鼠分别用每毫升含生药1g、2g、4g的祛异康煎剂每次2ml灌胃,F组大鼠用每毫升含药量8mg的丹那唑混悬液1ml/100g 灌胃,各组连续灌胃4周后,择动情期处死。(2)观察造膜前、造模后5周大鼠体重及异位内膜体积的变化。(3)肉眼及光镜下观察各组在位内膜(EM)、异位内膜(EOS)的形态学变化。(4)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CD44的表达情况,探讨祛异康治疗EMT的机制。
实验结果:(1)大鼠体重在造模前、后5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用药4周后,祛异康各剂量组于丹那唑组异位内膜体积明显减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祛异康各剂量组与丹那唑组异位内膜体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丹那唑组、祛异康大中剂量组能明显使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萎缩。(4)造模各组异位内膜CD44表达均较正常子宫内膜组(对照组)高,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4周后,祛异康大、中剂量组、丹那唑组异位内膜CD44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明(P<0.05);祛异康大、中剂量组异位内膜CD44的表达与丹那唑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1)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成功建立了EMT大鼠模型。(2)中药祛异康大、中剂量组能使EMT模型大鼠异位内膜中腺上皮细胞明显萎缩。(3)祛异康大,中剂量能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中CD44的表达水平。(4)活血化瘀、止痛消癥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大法。(5)中药各剂量组对内异症模型大鼠均未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