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青海省M县两个纯撒拉族村庄为田野点,以两个村庄的教育发展变迁状况为切入点,通过讨论现代教育在当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引入文化堕距理论和文化多样性理论对现代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首先,笔者通过梳理M县撒拉族地区教育发展历史和分析样本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对撒拉族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特点进行总结。结论如下:(1)相比而言,16岁及16岁以上群体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低,文盲率仍较高;随着主要劳动力群体(16-55岁)年龄的降低,其文盲率也逐步下降,显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2)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有明显提高,但入学年龄略晚于规定年龄,同龄女童与男童的入学年龄差异不大。(3)女性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撒拉族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次,笔者对撒拉族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这一状况是当地地理环境、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发展的因素包括:(1)国家政策的推动。自建国以来国家在不同年代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政策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2)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主要是当地生计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劳务输出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外出打工给家里的汇款成为了教育的重要资金,为发展学校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大部分外出者的教育观得到了改变,逐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1)闭塞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信息流动和当地人对学校教育的态度与理念。(2)社会经济方面,劳务输出业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有:一些外出务工者因过度重视教育的现实性收益而忽视子女的教育;留守子女因缺少管教和指导而影响了学业成绩。(3)社会文化因素方面,宗教教育、传统思想观念和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的发展。最后,基于对影响撒拉族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因素的分析,本文探讨了现代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形式,在经济基础落后但文化多样性显著的民族地区,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少数民族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以传统文化的惯性应对当前不能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获得进入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当地民众依靠传统产业和劳务输出快速脱贫和实现非农化的谋生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支持现代教育在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观念基础,但传统文化的惯性仍然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不能全方位解决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流动人口权益的背景下,传统仍然是少数民族农民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教育的全面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社会全面互动的过程中,也必然选择性地得到发展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