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分析后现代广告的特点入手,回顾了中西方学者对后现代文化的共识和分歧,针对后现代广告之于现代广告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同,指出对后现代广告翻译的研究要采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和互文性翻译思想相结合的理论模式。研究认为,后现代广告是相对现代广告而言的,对后现代广告起到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消费文化,它使后现代广告具有鲜明的特征,常常体现出模糊性、间断性、多元开放等散漫、反叛的不确定因素,对一切秩序和构成进行消解,从而区别于现代广告。以往对于后现代广告的研究局限于传媒学角度,但却几乎没有从翻译理论角度对后现代广告的翻译进行研究的。后现代广告仍然是功能型文体,广告语言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广告翻译必须以目的语消费者为中心,投其所好,吸引潜在的消费者购买所推销的商品或服务,所以本文提出翻译目的论应作为后现代广告翻译的指导性原则。但是一味地追求文本功能必然导致译文被过分简单化。尤其,后现代广告拥有更多语言精华,承载了更丰富的异国文化,如果只以目标语文化为准绳,势必不利于人类文化的交流。所以本文指出译者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巧妙地运用互文因素可以激发人们记忆存储中熟悉的文本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和共鸣,将互文性翻译思想发扬光大。本文通过大量的例证论证了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和解构主义互文性翻译思想对后现代广告翻译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理论关照下的具体翻译策略。本文打破了以往对广告翻译从单一角度研究的惯式,以翻译的目的论和解构主义的互文性翻译思想两个理论为依托,从两个侧重不同的视角对后现代广告翻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